首頁 > 正文
打通底層數據 重慶“智慧名城”建設加碼

  重慶市120急救調度中心,有了智慧化的加持,救護車、急救人員、病患情況等資訊都能及時反饋到該中心和相關醫院。(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進入小區,刷一下臉,大門立馬打開;踏入工地,是否做核酸檢測,查二維碼揭曉答案;戴上VR眼鏡,可以穿越時空、遊覽全重慶;到商場吃飯,智能機器人引導你前行……如今的重慶,城市越來越“智慧”了。

  2月23日,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獲悉,為打造“智慧名城”,今年我市還將實施一係列重磅舉措,包括加快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係,打造超10個融跨平臺等。

  重慶離“智慧名城”還有多遠?

  優勢——

  城市數字化轉型能力排全國第七

  釣魚愛好者王林,最近很納悶。

  連續3周,他帶兩根桿到江北區相國寺碼頭附近釣魚,釣了3次,被抓到3次。他有些不解地説:“第二根桿剛下水,就被抓到了。江北好像到處都有眼睛。”

  這個神秘的眼睛,就是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安裝的攝像頭。

  “我市自2020年6月建設‘智慧名城’以來,已打造71個‘住業遊樂購’典型應用場景。”市大數據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説。

  如市民關注“渝視救”視頻120微信小程式,即可連通醫生開啟遠端急救;開行的新能源車若電池壞了、電量不足了,後方的動力電池風險實時監控與預警大數據平臺可實時提醒;購買景點、住宿門票,“掌”上全搞定,戴上VR眼鏡,還可以穿越時空、遊覽全重慶;走進商場,點擊觸摸屏,所有門店介紹一目了然,還有機器人帶你前往相應門店。

  “我們正打通多個部門的底層數據,建設融跨平臺,打造‘住業遊樂購’全場景集,既為市民提供便利,又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上述負責人説。

  所謂融跨平臺,是指通過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

  上述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就屬于融跨平臺,不僅市民釣魚能被抓拍,嘉陵江江邊水位、江面漂浮物等62個事件類型也能發現。這些事件處置涉及該區住建委、文旅委、農業農村委、環保局等多個部門。截至目前,該中心覆蓋約3萬個攝像頭,去年處置事件達36萬件。

  渝康碼是另一個融跨平臺。其匯聚衛生健康、公安、工信、交通運輸、民航、鐵路等方面數據,為廣大市民及進(返)渝人員提供自身防疫相關健康狀態查詢。截至目前,渝康碼已上線新冠疫苗接種跨省查詢、涉疫地區來渝返渝人員“彈窗”提示、核酸檢測二維碼、“防疫傘”標識等多項功能,累計提供超64億次查詢服務,成為疫情防控線上好幫手。

  除此之外,“渝快政”上線推廣,“渝快融”截至目前注冊用戶達27.3萬、助企融資超400億元,“渝快辦”獲國辦通報表揚。

  去年11月,國家工信部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直屬機構賽迪顧問發布的《2021中國城市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指出重慶數字化轉型能力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青島等城市後,列全國第七位。

  不足——

  政務數據品質、信息化係統共建共用水準不高

  然而,距離“智慧名城”,重慶還有不少的差距。

  比如,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已實現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運營試點,市民像坐普通計程車一樣,付費即可坐無人駕駛車。而我市還只是在部分路段測試運營,市民體驗有限。

  再如,杭州“城市大腦”打造的“醫院周邊治理應用場景”,大幅緩解車輛擁堵難題。以地處鬧市、毗鄰西湖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例,周邊車輛平均等候時間已從90分鐘縮短到最短3分鐘。而我市部分大型醫院周邊擁堵成常態。

  “之所以‘痛點’‘堵點’‘難點’存在,是因為我市底層數據還沒完全打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産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許雲林説,“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是數據共用,但我市部分單位共用出來的政務數據品質不是很高,可用的數據不夠多。”

  我市在全國率先建成“國家—市—區縣”三級政務數據共用體係,實現國家部委、76個市級部門、40個區縣及開發區政務數據共用;2021年,我市實現政務數據共用4055類、匯聚3309類、開放1310類,累計調用數據142億條。但許雲林認為,對比浙江、上海等地,這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發揮“雲長制”優勢,提升數據品質。

  “數字賦能城市治理是大勢所趨。”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重慶公司總經理紀磊説,重慶要進一步利用數據,創新打造更多智慧應用場景,促進大數據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深度融合。

  此外,多位專家還提出,我市信息化係統共建共用水準需要提升。“現在很多部門都是自己建自己的,會導致財政資金浪費。”許雲林就認為,我市應強化統籌機制,由統一的平臺提供功能組建、軟件服務,通過規模化採購等節約財政資金,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怎麼辦——

  打通底層數據,加快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係

  發現差距,就加油幹。

  記者了解到,我市正進一步打通底層數據,加快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係,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智能更便捷。

  位于兩江新區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正在打通城管、建設、公安等部門數據,讓路和車更聰明,市民坐無人車指日可待。

  重慶“城市大腦”——新型智慧城市運作管理中心正在升級,計劃接入更多應用場景,做到全市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調度、一網治理。

  數字重慶公司正在實施智能中樞核心能力平臺項目,通過擇優引入共性技術、業務協同、知識模型、安全保障等服務能力,統一提供給全市各政府部門,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去年7月底,該平臺就可提供200多項共性技術、業務協同能力組件。

  此外,市大數據發展局還將在今年加快構建“8611”一體化場景建設體係。“8611”,即8大基礎能力+6大支撐體係+10個以上融跨平臺及100個以上典型應用。

  8大基礎能力,指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三千兆”城市、AIoT基礎設施、城市資訊模型平臺、“山城鏈”,升級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數字重慶雲平臺,推廣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提升數字、網絡、算力等場景建設基礎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資訊模型平臺。作為城市數字底座,我市城市資訊模型平臺建設由市大數據發展局、市住建委、市規自局三個部門聯合牽頭,在全國尚屬首例。同時還在全國率先部署基于“CIM城市建設服務平臺+CIM國土空間服務平臺+CIM融合應用服務平臺”三位一體的城市資訊模型平臺總體架構,既可以滿足城市建設、國土空間部門自身業務應用所需,又可支撐全市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應用。

  6大支撐體係,指推動“數據目錄、數據標準、邏輯架構、係統介面、業務流程、能力組件”六統一,持續提升數據支撐能力、係統融合能力、業務協同能力,夯實場景融跨共性支撐。

  在打造智慧城市融跨平臺方面,今年我市力爭建成投用5個以上。如,推進“渝快政”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統一協同辦公水準,今年用戶力爭突破5萬人。

  市民感受最直接的是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聚焦市民關注的“痛點”“堵點”“難點”,今年我市力爭在基層治理、交通出行等領域新打造20個以上典型應用。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