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李勇、張桂林、黃興
地處三峽庫區與秦巴山脈交會地帶的重慶市開州區,山環水繞,生態良好。昔日,開州人覺得風景不能當飯吃,出門才能有活路,這裡成了“重慶打工第一縣”。而今,開州山水相融,在當地也融出了一篇生態經濟的好文章。
一泓碧水滋養文旅經濟
入秋後,一批批候鳥遷徙而來,為漢豐湖增添了一道美麗景致。駐足湖邊遠眺,但見千頃碧波,映出岸邊塔影;水上時有禽鳥嬉戲,環湖步道上的游人個個神色悠閒。

重慶開州區漢豐湖景色與周邊城市建築(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漢豐湖是三峽水庫蓄水後,開州為治理老城區消落帶而攔河築壩形成的城中湖,水域面積15平方公里,堪比兩個西湖。為保護好一湖碧水,開州累計投入近10億元,在湖區實施濕地林澤、景觀基塘、小微濕地、鳥類生境等多項工程。“每年冬季,到漢豐湖越冬的雁鴨類候鳥達21種2萬餘只。”開州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黃亞洲説。
優質的生態資源如何實現價值轉化?開州致力打造“生態之城、休閒之城、運動之城、康養之城”。依託漢豐湖良好的水域條件,開州相繼舉辦漢豐湖湖畔馬拉松、漢豐湖國際摩托艇公開賽、城市釣魚對抗賽等賽事。眾多賽事讓漢豐湖聲名鵲起,“體旅經濟”風生水起。
而今,漢豐湖已擁有46公里環湖休閒步道、180萬平方米濱湖公園,獲評國家濕地公園。一泓湖水串聯起開州城區文峰古塔、舉子園、開州故城,以這條景觀珠鏈為軸,湖、景、城相依相融的山水城笑納四方來客,“帥鄉帥湖·開心開州”這一城市旅游品牌的熱度不斷上升。
農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
金秋十月,開州區竹溪鎮靈泉村一片茂林修竹、花草飄香,濛濛細雨中,游客們絡繹不絕趕來賞花。靈泉村距開州城區10余公里,一條南河穿村而過,河畔有大片坪壩地。以前村民只曉得種蔬菜柑橘,收成不好就外出務工,從沒想過家門口的景色也能變産業。

10月19日,游客在重慶市開州區竹溪鎮鄉村振興示範園區游覽。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2020年,靈泉村被納為開州區鄉村振興示範點,一條生態産業化之路逐漸清晰。竹溪生態樂園運營方負責人李健説,依託村莊的區位資源優勢,結合市民需求,區鎮兩級決定從農業景觀化、基礎設施現代化、人居環境鄉土化等多方面着手,大力發展農旅融合。
村民鄧長坤説:“過去,不少土地撂荒,現在地又重新種起來了,大夥兒還可以在自家張羅‘一茶一席’招待游客。”
開州不止一個靈泉村。臨江鎮福德村建成3700畝柑橘基地、300畝稻蟹生態種養基地、300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18萬元;關面鄉姚程村深耕中藥材種植,搞起藥旅融合發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過2萬元。
“接二連三”激活生態産業
在開州浦裏新區,一個聚集多家中醫藥企業的生物醫藥産業園正加速崛起。園內不少企業的生産原料,就來自開州本地及周邊三峽庫區大山深處。

這是6月7日拍攝的臨江鎮福德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作為重慶市中藥材傳統優勢區,開州出産各類中草藥181種,中藥材種植面積近30萬畝,木香、玄胡生産基地已躋身國家級生産基地,“開縣木香”更是重慶三大道地藥材之一。只是長期以來,當地缺乏醫藥生産加工能力,藥農好藥材難賣好價錢,遇到市場波動,銷路都成問題。
為了讓寶藏不再困於深山,近年開州着力推動傳統農林業“接二連三”,將單一的作物種植延伸為從規模種植到生産加工再到銷售流通的全産業鏈。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打造中藥材品牌,培育三峽庫區中醫藥大健康産業,開州落子連連。
“目前已有30多家企業落戶投産,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2020年實現産值86.1億元。”開州浦裏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謝記超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