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如何見成效?重慶這樣抓落實
2021年11月30日 17:1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11月30日電(陳雨)在全國率先發布“三線一單”成果、首創“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攜手四川在全國最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在30日舉行的重慶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通報,自2017年7月以來,重慶累計形成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文件200余個,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安全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基本實現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執法人員運用快檢設備檢測入河排污口水質。新華網發(資料圖 )

  聚焦高水平保護抓改革 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近年來,重慶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了《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建立賠償磋商、資金管理、損害修復等配套制度,嚴格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2017年以來,全市辦理生態損害賠償案件503件,賠償量化金額約2.4億元。

  重慶還全面深化河長制,污水偷排偷放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始終保持為優。2017年以來,開展污水偷排直排亂排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整治污水“三排”問題5200多個、河流“三亂”問題2500多個,“鑫緣至尊”“巴濱一號”等侵佔岸線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妥善處置。

  在健全領導幹部問責機制方面,重慶推動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産管理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價、問責考核。2017年以來,共計實施審計項目193個,涉及領導幹部322名。

  此外,重慶在全國首創區域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讓缺林少綠區縣主動挖掘造林綠化空間。如江北、九龍坡等綠化空間有限區紛紛與森林資源豐富的酉陽、石柱等縣簽訂森林橫向生態補償協議,2018年以來,總交易森林面積指標31.66萬畝、總成交金額7.915億元。

川渝綜合治理後的銅缽河。新華網發

  聚焦高質量發展抓改革 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在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方面,2017年以來,全市産業結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加速轉型,三次産業結構由2017年的6.9:44.1:49.0優化為2020年的7.2:40.0:52.8。重慶還在全市範圍內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0萬輛,減碳19.1萬噸,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55%。

  同時,重慶加快構建完善綠色金融産品和市場體系,全市42家金融機構推出180餘款綠色金融産品,實現綠色貸款餘額超3500億元,各類綠色債券超380億元。建設全國首個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為一體的“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台,完成渝東北、渝東南首批碳匯類生態産品開發,促成首批生態産品成交,打通資源變現路徑。

  此外,重慶還依託低碳城市、低碳園區和氣候適應型城市等試點示範,加快悅來“近零碳”示範工程建設。全市152家工業企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量達2238萬噸、交易額達3.5億元;全市累計組織1萬餘家次企業參與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金額達到3.76億元。

  聚焦高品質生活抓改革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近年來,重慶深化生態環保督察制度,推動解決一大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兩輪中央環保督察交辦的5687件群眾舉報投訴辦結率達到99%以上。江北區黑石子垃圾填埋場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縉雲山、五里坡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治取得積極進展。

  重慶還提高污水處理與垃圾分類水平,不斷打造城鎮良好生活環境。2019年以來,&&《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擴建56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58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400余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覆蓋215個鎮街、638萬戶居民,中心城區實現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

  重慶還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啟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2020年全市森林面積增加到432.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5%。全市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58個,有效保護全市90%以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崖柏、黑葉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恢復性增長。

黑葉猴。新華網發(資料圖 )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1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