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豐胡村的挂壁公路。新華網發(楊帆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30日電(陶玉蓮 楊帆)在重慶市秀山縣最偏遠的大溪鄉豐胡村,整個村子懸浮在武陵山脈腹地八面山半坡,抬頭一望便是懸崖峭壁。該村用兩年時間,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渝湘交界懸崖峭壁地段完成道路工程建設,並於今年10月竣工,正式投用。
“這條路極具地方特色,有雲端川河蓋45道拐的‘險’,也有百年西街的‘情’,還有書中邊城的‘秀’,同時更有我縣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力’。”大溪鄉豐胡村副主任吳文華&&,目前村上一方面持續完善鎮村幹道路面設施,另一方面對産業發展情況開展階段性調研並布局。
豐胡村曾是秀山縣85個貧困村之一,村上建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共有70余名,主要因生産技術、增收方式、地理位置、出行交通等因素而貧困。村上能拿上“&面”的只有高山糧食與蔬菜,能稱為産業的也只有糧食與蔬菜,再加出行交通的不便利,高山糧食與蔬菜只能自産自銷。
“曾經村上有不少問題,通過鎮村積極探索,鄉村發展被動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轉,這一轉不要緊,還真的搞出了點名堂。”吳文華説。
豐胡村“腳下”是大溪酉水風景區和國家濕地公園,“頭上”頂着湘西八面山景區,八面山下有裏耶古城。除自然人文外,還有吃、住、行等消費市場,村上幹部便擔負了銷售任務,通過驅車繞行大溪鄉、石堤鎮、裏耶古城等,完成省際跨越,進行農産品銷售,通過銷售,全年全村農村産品收入約有20余萬元。

圖為豐胡村的挂壁公路。新華網發(楊帆 攝)
“要致富,得修路。驅車繞行雖看到點成效,但消耗太大,疲於奔波,無異於‘遠水澆近火’行為,對於村民致富增收和鄉村發展來説,見效緩慢。”吳文華説。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下,以及在縣、鎮、村共同努力下,推進實施秀山縣大溪鄉豐胡村小坪至下寨雲産業道路建設工程項目成了村上工作的重中之重。村上幹部不是在村上辦事便是在省外進行多方項目協調,且常常蹲在施工地風餐露宿。“我們沿着絕壁小路爬上八面山去找湖南那邊的村幹部協調,共同找他們那邊的老百姓商量,協調土地等,不知跑了多少次……”吳文華説。
隨着項目貫穿通車,村上農特産品就近銷售量呈現出幾何形式增長,全村全年農特産品銷售預計能帶來100萬餘元增收,貧困村順利打開了致富路。
“來到這個村發展産業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該村生態環境工作産業發展&&建設利國利民,利己利他;二是村上幹部幹事創業,細心、耐心、熱情、周到。與其説是我們企業是被引入,倒不如説我們企業非常希望能加入。”大溪鄉豐胡村茶葉基地負責人吳彪説。

圖為村裏種植的農作物。新華網發(楊帆 攝)
豐胡村土壤肥沃,外加海拔高,生産出來的農産品,品相品質均為上乘,經濟價值潛力巨大。於是村上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全面推進各項産業協調發展。截至目前,該村現有白茶産業800余畝、銀杏214畝、傳統禽畜養殖5000余只、蜜蜂養殖300余群,其中,村上種養殖大戶通過扶持與培育已達20余戶。主導産業已實現茶葉初採與分紅,已累計發放務工開支240余萬元,土地租金累計發放30余萬元,預計今年能實現年産量64000斤,實現産值100萬餘元。
彭開富曾是村上一名建卡貧困戶,今年41歲,因病致貧,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從事繁重體力勞動,而村上部分村民發展農産品嘗到甜頭,他有心無力,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多找些錢把日子過好,我做夢都想,但是自己身體跟不上,從事其他的生産勞動我又不懂技術。”彭開富説。

圖為彭開富養殖中蜂的蜂箱。新華網發(楊帆 攝)
據了解,村上把樹信心、找門路、促增收作為突破口,分別有人居環境改造、各項幫扶政策落實,産業發展引導、發展資金籌措、發展技術支撐、銷售渠道搭建等內容。為此,通過幫扶,彭開富選擇了中蜂養殖産業,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發展中蜂養殖每年蜂蜜銷售能實現15萬餘元收入,如期開啟美好幸福生活。
“過去修了扶貧路,村裏面變化很大,大家脫了貧。現在又打通了到腦殼頂上湖南八面山的路,增收機會更多了,我覺得這是一條鞏固增收致富路,同時我也非常感謝村上的黨員幹部,帶領我們打了漂亮的脫貧致富‘翻身戰’。”彭開富&&,他將根據情況把養殖業進行再次升級,全面實現規模化、市場化、本土化,並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帶動其他人一起致富。
“有了路、有了産業、有了一定增收,只是實施鄉村振興工作的序幕,我們不能有喘口氣、吹吹風、歇歇腳的想法。”吳文華説,下一步,村上將進一步拓展産業成效,加大産業發展扶持培育力度,持續推進鄉村綜合治理,並以大溪酉水河、湘西八面山為依託,着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好新時代鄉村發展趕考路。
“這條路不僅打通了豐胡村的‘內循環’‘外循環’,也打通了我們鄉的‘兩個循環’。脫貧攻堅我們交了滿意答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同樣要交滿意答卷。這是一條鄉村振興的路,村民有了信心,我們幹部也有信心!”大溪鄉黨委書記宋亞軍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