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公布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 現有耕地2805.25萬畝
2021年11月24日 15:4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11月24日電(韓夢霖)在24日舉行的重慶市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通報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數據成果及相關情況。按照“三調”分類,重慶市主要地類情況為:林地7033.54萬畝,耕地2805.25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56.57萬畝,園地420.88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07.56萬畝,交通運輸用地233.70萬畝。

圖為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涂市鎮大杉村和鐘靈村的稻田風光。新華網發(陳碧生 攝)

  嚴格保護耕地

  重慶將探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

  扈萬泰介紹,從“三調”數據看,重慶市大部分耕地為坡地,坡地佔比達到61.17%,其中大於25度以上的坡地455.76萬畝。重慶市的耕地破碎且地塊分散,是一個很大的特點,耕地質量等級總體上情況不是很好。從區域的分佈來看,有45.15%耕地分佈在主城都市區,35.09%的耕地分佈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19.76%的耕地分佈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耕地的空間分佈也不平衡。

  “我們要在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工作過程當中,優先保護好耕地。”扈萬泰&&。

  為此,重慶將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同時,探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作為剛性指標嚴格考核。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規範完善耕地佔補平衡,確保補充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

  11月4日,上百隻紅嘴鷗出現在重慶市綦江區綦河岸邊,隨着生態環境的改善,綦河已成為眾多候鳥遷徙途中的“驛站”。新華網發(陳星宇 攝)

  生態建設顯實效

  林地、草地、水域、濕地等地類面積增加13.73%

  “三調”數據顯示,十年來,重慶市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水域、濕地等地類面積增加了904.65萬畝,增長13.73%。這反映了近年來重慶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生態修復、次級河流綜合整治等一系列事關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的重大工程,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實效。

  同時,扈萬泰也&&,重慶市生態系統較為敏感脆弱,必須堅持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三調”形成的數據庫基礎上,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並嚴格實施。尊重自然規律,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的原則,逐步調整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生態修復,對石漠化地區、廢棄礦山等實施生態修復,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魅力。

重慶軌道交通九號線化龍橋-李家坪區間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堅持節約用地

  重慶將推動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

  “二調”以來,全市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等建設用地增加了238.4萬畝,增長28.7%。期間,通過規劃管控、用地審批、閒置土地處置等措施,提升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保證了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用地需求,對重慶融入“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基礎的用地保障。

  “近年來,重慶市建設用地增長較快,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扈萬泰&&。

  下一步,重慶將在各級各層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精明增長,提升城市內涵式發展水平。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着力推動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積極盤活農村存量用地,持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新上項目用地節約集約化程度應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培育節地模式和節地典型。

  據介紹,全國土地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這次調查的數據是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3年來,經過各有關部門和全市各個區縣共同努力,完成了調查任務。

  和以往的調查相比,重慶市第三次國土調查內容更豐富,細化了城鎮建設用地分類,全面調查了各類國土管理和利用屬性,為後續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奠定了基礎;調查標準更加精細,建設用地圖斑最小面積減少到60平方米,耕地、林地圖斑減少到400平方米;調查技術更為先進,在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常規調查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整合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建立並全面應用了互聯網+調查”機制,調查效能全面提升;調查精度更高,充分利用重慶市遙感影像數據的精度優勢,自主採用了優於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遙感影像,全市圖斑數量達1157萬個,比“二調”增加了2.2倍,圖斑密度也是全國平均密度的4.5倍。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94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