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下半城,歸來仍是少年!
2021年10月21日 10:52 來源: 新華網

  對重慶人來説,下半城,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心理名詞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從地形圖上看,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脊穿城而過,將母城渝中一分為二,就有了上、下半城之分。從朝天門到儲奇門一帶,被重慶人稱為“下半城”。

上下半城的城市格局,源自山城重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發展歷史。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過去,這裡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區。因水路交通便利,下半城曾經是重慶城最繁華的地段,擁有湖廣會館、江全泰號、藥材公會等會館商號,領事巷、山城巷、打銅街、棉花街、白象街、中興路、凱旋路……如今,從這些充滿年代感的街巷地名裏,你大概就能猜出這條街巷曾經的功能和如煙的往事。

  下半城分佈着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了解重慶人文的一扇窗口。熠熠生輝的湖廣會館建築群,為後人了解、研究重慶移民歷史和會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載體。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這片區域裏,還有最純粹最真實的山城生活。每天沿着彎彎曲曲的小巷,走過長長的梯坎,在路邊的小面館吃一碗小面,窗台下不時能看到慵懶的野貓,還有一坐就是一天的老人,傍晚的小賣鋪裏不時傳來打牌的吆喝聲……這裡是最有人間煙火味兒的山地城市居住區。

  下半城歷史底蘊的滄桑,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然而,繁華總被雨打風吹去,隨着渝中半島數輪的城市更新,這座重慶“母城”呈現出新與舊的交替之景,但時光仿佛在下半城按下了“暫停鍵”。在很多人印象裏,下半城一度成了破舊不堪的“代名詞”——房屋老舊、環境臟亂、配套不齊、基礎設施落後……

整體改造前的十八梯街區(拍攝於2015年)。新華網 劉磊 攝

  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街區是城市“活着”的記憶,下半城儘管依然承載着那一份濃厚的人文記憶,但迫切需通過城市的有機更新,讓優秀的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一座人文化的現代化大都市,也更應該留住文化底色和鄉愁記憶,讓商業文明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

作為曾經的水路碼頭,開埠後很長一段時間下半城都是重慶城繁華的所在。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在城市蝶變中留住歷史文脈,是城市更新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一場城市更新行動在下半城悄然展開,最早煥新歸來的,是懸浮於重慶“母城”半山腰、連接着上下半城的百年老巷——山城巷。

  “遠遠的街燈亮了,好像閃爍着無數的明星。”山城巷,這條以山城命名的老街巷,是重慶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縮影。層層攀升的折疊地勢,依山而建的懸浮棧道,雲街平巷的街巷格局,一條山城巷,縮影百年時光,寫滿歲月悠長。

夜色下的山城巷。山城巷內藏着深厚悠長的巴渝文化,是一個小型的建築歷史博物館。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這是一場保持街巷肌理、建築風貌不變的城市“微整形”,強調精心繡花的功夫,保護傳統街巷和院壩空間,盡可能保留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間環境,將山城巷構建成一個豐富且有溫度的歷史空間場景。同時,融入現代創意美學,讓富有特色、時尚精緻的文創店、餐飲店、展覽空間在這裡共生。

在山城巷的臨崖棧道上,可以眺望長江兩岸的景色。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城市更新,考驗的是更新者的匠心和細心,能否善用“繡花針”的巧勁,一個點一個點的在用過的布料上編織出一幅嶄新的圖案。在山城巷內的百年建築仁愛堂旁,一個名叫“荒野花園”的景點今年意外走紅。由上千朵紅玫瑰組成的美麗“花瀑”,從一座百年教堂的窗口傾瀉而下,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拍照。這裡原本是一個廢棄多年的垃圾場,通過重新設計和打造,成功變身一處網紅城市景觀。

  原本廢棄多年的垃圾場,經過花卉設計師的巧手,佈置出別致的“花瀑”景觀,成為年輕人的“拍照聖地”。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作為重慶城市更新的重點區域,也是下半城城市更新的“代表作”,十八梯傳統風貌街區部分區域國慶前夕重新向人們開放。梯坎是重慶特有的風景,十八梯曾是山城人過往的生活小道和歲月之路,是最具巴渝特色的城市符號,這裡埋藏着重慶人最深的記憶和鄉愁。

  航拍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改造多年後,今年國慶期間,承載着老重慶記憶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部分區域與市民“重逢”。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作為串聯渝中半島上下半城的老街道,十八梯是老重慶的歷史文脈,更是從過去通往現在的隧道。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青磚黛瓦、吊腳小樓、綠樹紅墻、窄巷長梯,長長的青石板……經過一番精心保護提升後的十八梯,保留了“七街六巷”街巷格局,嚴格保護原有的堡坎、陡坡等,堅持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保護修繕老建築,在歷史人文上保留“原生態”,在建築風格上還原“原場景”,老重慶熟悉的老街、老巷、老味道華麗歸來。

圖為游客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拍照留影。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沿着梯坎拾級而上,這是一段光陰的故事。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渝中區在城市更新中,還建設了十八梯山城記憶館一批集“展陳+體驗+研學”為一體的文博展陳館,用心珍藏城市記憶的同時,為市民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場所。在山城記憶館,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名家畫筆下的重慶,還能通過沉浸式的3D體驗,讓人身臨其境地品味山城故事。

十八梯山城記憶館中展出陳列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老重慶的地圖。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夜幕之下與十八梯的重逢,更加讓人驚嘆。在錯落有致的吊腳裙樓掩映下,十八梯夜景燈飾演繹着萬家燈火璀璨的市井生活景象,彩色版鄉愁的夢幻之景,猶如一場夜間盛宴。遇光而生的十八梯,成為打卡山城夜景畫卷的一個全新文旅IP

十八梯亮燈後的璀璨夜景。新華網 發

  “一條白象街,半部重慶史。”與十八梯一起煥新回歸的,還有以開埠遺址建築群為載體的白象街傳統風貌區。這裡,曾經是山城的“十里洋場”,是洋行在重慶開設的首選地。這裡,見證過重慶太多的“第一次”:重慶第一次開辦海關、重慶第一家郵局、重慶第一盞電燈點亮的地方……

圖為白象街傳統風貌區的建築一角。這裡的故事,都被留存的建築深刻記錄。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這裡,分佈着9座文物建築以及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每一座建築都代表着重慶發展的一個縮影。走進白象街,歷史的浮沉感撲面而來。江全泰號商號舊址,帶有強烈的巴洛克風格,把人拉回遙遠的記憶深處,推開門仿佛就是煙火中的紅塵,也讓人感嘆,原來一百多年前的重慶就有這樣漂亮的洋樓。到底重慶是什麼、什麼是重慶,你可能只有在白象街這樣經過歲月沉澱的街區裏才能找到答案。

在白象街,這裡每一棟建築,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見證了一段風雲。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但很快,你又會回過神來,因為在白象街,不僅能窺見歷史,更能看見新生。白象街的身後是高樓林立的摩天建築群,展示着大城氣魄,時尚的商業業態與傳統歷史風貌交匯融合,讓這條白象老街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可以説,歷史的濃情與現代的溫度勾勒了如今的白象街。

白象街傳統風貌區。歷史和現代的結合,才是城市理想的樣子。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下半城,不僅有“十里洋場”的繁華,還有老城門與舊城墻的厚重。東水門,是重慶古城門“九開八閉十七門”中保存完好的開門,因地處重慶城正東而得名。除了保存完好的城門門洞,如今還保留了約200米的舊時城墻。

  圖為東水門大橋下的老城門。城市軌道交通在氣勢恢弘的東水門大橋上呼嘯而過,橋下卻是斑駁的石墻,仿佛歷史和現實的交替。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歷史上,東水門內商賈雲集,各種字號、貨棧林立,是昔日重慶最繁榮的地方之一。如今,這條見證了重慶城滄桑巨變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更新中涅槃重生,成為集餐飲、民宿、非遺文化等多種業態的綜合商業體。從長濱路拾級而上,沿着城墻和石梯一路向下,用腳步丈量靜默的古城門,穿越東水門後再來到東水門老街,坐進街邊小店,沉醉在舊日時光裏,眺望對岸風景,感受長江索道、與汽車上下穿行的軌道6號線等重慶交通魅力。在這裡,你能深切感受到什麼是“滄桑與時尚同在”

時尚文藝范的東水門老街,是藏在東水門大橋下的一條“潮古街”。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城市更新,要留下歷史文化,也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今年7月,東水門-儲奇門示範段濱江步道竣工開放。該步道長約1.4公里,是“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珊瑚公園片區的一部分。通過消落區沿線生態打造、環境綜合治理、配套設施更新等改造,濱江步道岸線煥然一新,成為中心城區“美麗山水”風貌特色的重要景觀展示帶。

  從空中航拍東水門-儲奇門示範段濱江步道。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優化了下半城的濱江功能和布局,為市民營造出更舒適的親水空間。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圖為一位市民漫步在東水門-儲奇門示範段濱江步道上。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重慶依山而建,依江而居,重慶的一條街、一棟建築、一座電梯都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下半城,一棟建成於20世紀90年代、樓高24層卻沒有電梯的建築——白象居,因為可以拍攝到長江索道劃過奇幻的風景,意外成為青年人爭相打卡的魔幻取景地。一半市井、一半文藝的下半城,藏着重慶這座城市別樣的美感。探尋下半城,品讀“母城”故事,這已是當下眾多外地游客到重慶的賞玩選擇。

圖為游客在白象居內打卡拍照。新華網 耿駿宇 攝

  “美人在骨不在皮”,城市亦如此。在近期舉辦的第四屆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新階段的城市建設,必須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鼓勵繼承和創新,彰顯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在城市更新中守望未來,復活的“母城”記憶穿越歷史煙雲,必將為這座城市建設人文化的現代大都市注入更強勁的基因。

 

文字:韓夢霖

編輯: 劉文靜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