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吳文詡)一位法國醫生飛奔的自行車輪、一段於無聲處的忠誠誓言、一群青年守護的民族團結之花,一位英國教授永不消逝的電波、一枚抗日印章銘刻的鐵骨柔情……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與天津市和平區委宣傳部、和平區委網信辦聯合主辦的“強國復興有我·網絡思政育人”宣講舉行。
來自蘇家坨鎮的鄭凱雯講述貝熙葉醫生的故事,年過七旬的貝熙葉騎行於西山之中,他的自行車“駝峰航線”,是一條在日寇刺刀下開闢的生命通道,是用車輪滾出的國際主義壯舉。來自首都高校宣講團的王韻涵帶來吳石將軍的事跡,“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這平靜誓言背後,是隱蔽戰線最極致的忠誠,在至暗時刻以生命守護信仰。他們都以不同方式共同印證,真正的信念既能在陽光下前行,也能在暗夜中堅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崔藝煒,講述年輕人在民族博物館裏志願服務,做文化的“擺渡人”,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年輕人心田生根發芽。來自陽&山教育基地的高莎莎,講述當年的年輕人——英國教授林邁可,不僅秘密為八路軍購置稀缺的藥物、書籍和通訊器材,更在抵達延安後,於簡陋窯洞裏搭建起國際傳播通訊設備,以“新華社延安”為電頭的英文訊號在1944年首次傳向舊金山、新德里,讓世界第一次清晰聽見中國共産黨的聲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志願講解員於小可講述楊靖宇的印章故事,與清華園車站舊址講解員王裕含講述的“進京趕考北京段”起點,共同揭示紅色基因的傳承密碼。
北京海淀有關負責人&&,海淀這片兼具深厚紅色底蘊與前沿創新活力的土地,有着豐厚而獨特的敘事樣本,未來會繼續探索京津冀三地思政教育資源“互聯互通”。
【糾錯】 【責任編輯: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