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北”六期首個工程完工 燕山山地南部增綠54萬餘畝-新華網
2025 11/22 08:54:32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三北”六期首個工程完工 燕山山地南部增綠54萬餘畝

字體:

  昨天,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共完成54萬餘畝的林業建設任務。這也是北京“三北”六期首個完工的工程。

  為首都建生態屏障

  燕山山地是京津冀生態涵養區,許多野生動物在這裡棲息,約佔北京市域面積的43%,與西部太行山脈共同構成了首都的生態屏障。《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提出構建“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市域空間格局,“一屏”就是西部山區太行山和北部燕山山地組成的天然生態森林屏障。

  2024年,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建設,這是北京“三北”工程六期中率先啟動建設的工程,涉及昌平、懷柔、平谷、密雲、延慶5個山區和十三陵、八達嶺2個國有林場。

  根據《北京市“三北”工程六期規劃(2021—2030年)》,2030年前北京市將實施的“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包括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太行山東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潮白河流域中下游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和退化林修復工程。“三北”工程六期建設完工後,將實施人工造林種草30萬餘畝、封山育林90萬畝、退化林修復30萬畝、森林撫育850萬畝。

  量身定制修復方案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工程實施前,專家團隊就對項目區進行了全面體檢,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量身定制修復方案。

  “三北”六期突破傳統造林營林以數量為導向的路徑,重點轉向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碳匯能力提升為核心目標。在土層厚度低於20厘米的地方,選擇耐乾旱、抗寒冷、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採用自然式混交方式,構建復層、異林、混交結構。在林木生長不良、森林群落穩定性降低、短期內難以自然恢復的地塊,通過補植補播、採伐修復、更替修復等技術改善退化林林分結構。在林緣、溝谷等區域點綴山杏、黃櫨等彩葉鄉土樹種,形成四季有景的森林景觀。

  市林業工作總站副站長張博介紹,“三北”工程六期在工程措施上,實施梯田整修、砌築樹盤,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生態修復措施上,實施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復,應用鄉土樹種,提升森林質量,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同時,工程建設還兼顧野生動物需求,結合原有地形與自然規律,在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徙通道附近建設水源點,在滿足野生動物飲水需求的同時,兼顧防火取水與林木灌溉的功能。

  無人機運苗減少損傷

  今年春天,一個新朋友來到八達嶺林場青龍橋分場,積極投身到造林苗木的搬運工作中去,它就是——無人機。

  青龍橋區域地形複雜,山高路陡,以往需人工搬運苗木翻山越嶺,耗時耗力且安全隱患大。無人機成功解決了運輸時間長、易造成苗木損傷等問題,有效提高了苗木在春季造林黃金時期的運輸效率和成活率。同時,八達嶺林場創新優化苗木栽植技術,使用專利技術“櫟樹輕基質透根型無紡布容器苗”,提高困難立地造林的成活率。

  科技貫穿於規劃設計、苗木運輸、施工管護的全過程。在八達嶺林場石峽分場,水源點附近的紅外相機將野生動物影像資料實時回傳智慧管理平台,技術人員在室內完成圖像識別與數據分析,實現了防火、防蟲、資源監測的“三防一體”多功能利用。

  下一步,“三北”工程六期建設的工作重心將從規模化建設轉向質量的精準提升。本市將採取有效的抗旱、防寒、病蟲害防治措施,對新造林地進行精細化撫育管理,科學謀劃實施太行山西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此外,還將持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和游憩服務功能。(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馬蘊)

【糾錯】 【責任編輯:杜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