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趙旭)廣東珠海,海風載着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在廣東珠海國際會展中心,一架1:1還原的國産大飛機C919模擬駕駛艙前,一群中學生輪流坐上駕駛位,在專業飛行教員的指導下體驗飛機駕駛的感覺。這不是航空展,而是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簡稱“教博會”)上的一幕。

圖為第七屆教博會現場。(北師大供圖)
11月15日至1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教博會在廣東珠海舉行。
漫步在超過3萬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教育創新的畫卷徐徐展開——在高校展區,北師大“強師工程”的系統性方案與清華大學“全人工智能守護課堂”的前沿探索,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在主題館,各地紛紛展示國際教育、科學教育等創新經驗探索;社會展館內,眾多機構通過教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呈現正被重新定義的教學方式……
教博會不止於展覽。例如,今年專門設立“創新項目投融資對接區”,構建起“展示—對接—孵化—推廣”的全鏈條支持體系,為具有市場潛力的教育科技項目搭建與資本對話的橋梁。同時,教育創新成果路演大賽以“教育+AI”為核心賽道,設立學生成長、教研教學、校園管理等方向,讓優質成果從創意走向市場。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突破,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耦合成為本屆教博會的亮點之一。北師大聯合中國民航大學等高校專業團隊及一線科技教師合作研發出的“做飛機”航空科學課程,打破了傳統科學教育的邊界。高倣真教具與沉浸式實踐,讓前沿的航空知識在工程實踐中生動起來。
“這是我們首次將專業飛行培訓經驗融入基礎教育。”一位參與課程實施的專業飛行教員説。在他的指導下,來現場參觀的中學生們通過親手操作飛行控制系統,感受航空工程的精密與魅力。
“這種將‘國之重器’的科技成就轉化為育人資源的嘗試,是教博會倡導的融合創新理念的體現。”北師大有關負責人説。

圖為第七屆教博會現場。(北師大供圖)
教博會期間,多場聚焦教育改革創新的論壇和成果發布同步舉行。
其中,第四屆教育局長論壇以“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為主題,吸引來自山東濰坊、河南信陽等全國30個省區市的691位教育部門代表等,共同圍繞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資源配置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該論壇還發布《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調查報告》、2025地方教育改革創新案例等。
北師大科研團隊研發的古漢語大語言模型“AI太炎3.0”首次公開展示。該模型以1.8B參數規模有效應對古漢語處理的“低資源、富知識”挑戰,優化了字詞釋義、文白翻譯及多語種互譯功能,目前已應用於文言文教學與學術研究等場景,賦能中華語言文化傳承創新。
此外,“數智時代·人文灣區”主題論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家教門風研究,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圍繞親子關係、AI倫理等議題展開沙龍對話,提出以“契約精神”平衡科技使用,為家庭教育的時代變革提供人文引導。
據悉,教博會已走過十年歷程。從2015年首次亮相,到2018年永久落戶粵港澳大灣區,該博覽會完成了從單純展示到“展示、交流、轉化、孵化”一體化生態的蛻變。“十年間,近萬項創新成果在這裡與觀眾見面,超百萬教育工作者在這裡交流,教博會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縮影。”北師大常務副校長王守軍説。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教育創新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北師大黨委書記程建平&&,站在新的十年起點上,教博會繼續匯聚眾智、凝聚合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