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地兒停了”“這還不到8點,停車場就滿了?”近日,北京市一位副區長在沙河地鐵站附近,5分鐘內遭遇停車“三連拒”,引發群眾對多地兩輪電動車停車難的共鳴。
近年來,由於綠色出行理念的普及、我國電動車産業的發展,以及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剛需,兩輪“小電動”蓬勃發展。
在個別一線城市,兩年間新增“小電動”近100萬輛,尤其在中心城區重點路口,每分鐘道路斷面通行量超過300輛。“小電動”爆發式增長,對既有的城市交通體系、空間規劃設計、道路資源分配、基層執法水平等提出挑戰。
這種現象似曾相識。在“四輪”機動車蓬勃發展階段,不少城市深切體會了由停車難帶來的城市治理之難。如今,隨着“兩輪”非機動車停車需求的不斷增長,城市又開始“病”了。這一變化應該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足夠重視。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城市資源分配、政府管理重心等“圍着汽車轉”。如今,“小電動”擴張,表明群眾出行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城市管理者應該及時調整工作思維,不能讓停車難從“四輪”蔓延至“兩輪”。
停個“小電動”這麼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停車空間跟不上發展速度。對於城市新設公共建築和小區等,要提升非機動車停車場的配建比例。對既有空間,“一地一策”研究城市重點路口、醫院、學校、商場、地鐵站等場景出行現狀,通過道路拓寬改造、停車空間挖潛等方式讓非機動車出行順暢、停車有位。對長期違法違規行為,要提高違法成本,做好違法警示,引導安全合規停車。
為應對這一新生治理難題,不少城市開出“藥方”。包括及時修訂地方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從法治層面完善“小電動”從生産到註冊、銷售、使用、登出的全鏈條監管,強化對各環節、各類違法行為的查處打擊,強制要求佩戴頭盔,加大停車和充換電設施供給等。這些做法體現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但需要保持清醒,目前的服務現狀與群眾期待尚有距離。
治理“小電動”需要“大智慧”。北京這位副區長的做法值得肯定,要多用換位思考、親身體驗的方式調研城市堵點、停車難點,拿出真正“解渴管用”的實招來回應群眾出行方式變革中的新需求。(評論員張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