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楊懿瑾 胡傲霜)在日前舉辦的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數字菜田”農業數智管控應用入選“北京數字經濟十大標杆應用”,成為農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典範,充分展現了北京在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中的領先成果。
作為助力設施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技術,北京市設施智能環境調控技術由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攜手科研院所、高新企業聯合研發推廣,目前已貫穿市、區、園區三級農業生産體系,覆蓋通州、大興、昌平、平谷、密雲、朝陽等9個涉農區的67家重點園區。這項技術操作簡單、貼合實際生産需求,做到了讓智能科技服務農業生産。
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副主任蘆天罡介紹,技術採用首創的“1+1+N+N”異構系統集成體系,徹底解決了不同農業物聯網設備的兼容問題。對於生産者來説,只需一次簡單接入,就能實現對卷膜、微霧、水肥等各類智能裝備的全域控制,無需再為設備不匹配而煩惱。同時,團隊創新 “政産學研用”協同研發模式,將農業專家的豐富種植經驗與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深度融合,打造出的作物生長模型通俗易懂,生産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深度融合AI算法與圖像識別技術,讓操作更加便捷智能。通過圖像識別,系統能自動監測作物生長狀態,結合AI算法給出精準的環境調控建議,生産者只需按照提示進行簡單操作,就能實現科學種植。以番茄種植為例,以往需要憑經驗判斷的溫濕度、光照等調控,現在系統會自動給出最優方案,大大降低了操作難度。
據悉,目前技術團隊正基於北京氣候特點和不同作物的生長需求,持續優化系統界面和操作流程,讓技術更貼合生産者的使用習慣。未來,隨着適配多作物、多設施類型的農業智能模型庫不斷完善,設施智能環控技術將在“好用”的道路上不斷升級,讓更多農業生産者輕鬆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