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愛用“新年的鐘聲”來標記歲序的更替。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中,這鐘聲的承載來自西長安街11號的北京電報大樓。
這座高73.37米的“山”形建築曾是全國的通信樞紐,也是離天安門廣場最近的鐘樓。整點時,塔鐘裏的《東方紅》音樂和報時鐘聲,已經從一個多甲子前響徹至今。
大年除夕,我和同事走進這座標誌性的建築和它周邊的胡同,在長安街的鐘聲裏探尋時代的脈動。

穿越時空的鐘聲
住在東絨線胡同的老街坊李寶玲,比建成於1958年的電報大樓還要長5歲。從記事起,老李的作息就離不開大樓上的那個大鐘。
“早上七點多出門遛彎,呦,鐘聲響了!八點了,該去買菜了!感覺鐘聲好像催着我,日子越來越好了,還要往更好裏奔。”
早上七點和中午十二點,是大鐘播放《東方紅》全曲的兩個時刻,其餘整點播放樂曲的前八小節。老李清楚地記得,報時的樂曲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
從事電信工作30年的北京通信博物館負責人劉海波告訴我,周總理曾指示,為避免夜間鐘聲擾民,每晚二十二時至次日七時停止報時,這樣的慣例沿用至今。
但也有“破例”的時候。1997年7月1日零時,大鐘報響,長安街上的群眾看到了香港“分秒必爭”地回歸祖國。“為了迎接香港回歸,曾經只有時針和分針的鐘面加上了秒針。”負責大鐘維護保障工作的北京聯通數智創新運營中心副總經理黑昱冬説。
大鐘的每一次更新換代,幾乎都與時代的更迭同步。
1979年,原東德製造的機械鐘更換為上海鐘錶廠生産的電子鐘,長安街上終於用上了國産“爭氣鐘”;
1995年和2008年,來自煙&持久鐘錶有限公司的高智能三針塔鐘兩次升級,“分秒不差”地見證了香港回歸,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大閱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等重要時刻;
2018年,塔鐘報時校準系統升級,增加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系統模塊。一年後,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正式開始前,這座承載着空天夢想的大鐘響徹夜空,通過直播傳向全球。
老李回憶,一次趕上大鐘維修,街坊們都以為大鐘不響了,趕緊打12345反映。再聽到鐘響的時候,心裏才踏實了。
也有人慕名而來,趕上整點的時候,駐足聽完整個報時過程。就像每個中國人,路過天安門總要看一眼城樓上的毛主席像和廣場上的國旗那樣。

永不消逝的牽掛
2017年6月,北京電報大樓營業廳正式停業。如今,走進這座建築,很難尋得當年電報業務的蹤影。
“20世紀50至80年代,最高峰時電報大樓一天的收發報量達10萬餘封。”劉海波對通信史如數家珍,在他眼裏,電報大樓是中國通信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老照片中,電報大樓一層營業廳內,身着“黑灰藍”的人們在檯燈下填寫報文、在玻璃窗前繳電報費。報房中,師傅們敲擊着電傳打字機,工位上標注着“漢口”“太原”“莫斯科”“河內”等國內外城市名。
老李印象最深的便是年輕時給在內蒙古插隊的姐姐發出一封“父病危速回”的電報。“三分錢一個字,惜字如金!”

彼時,上至國家政令傳達、國際合作交流,下至新聞消息報送、民間信息往來,電報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問及電報大樓裏是否還能辦理電報業務時,工作人員微笑着搖了搖頭。所幸的是,大樓裏還保留着仍能使用的電報設備,並在附近的北京聯通西單營業廳設立了全市唯一的電報業務辦理窗口。
值班經理陳勇拿着一條“乙巳大吉”的新春祝福報文給我講解:電報格式包含日期、時間、收發報地址、報文和相關的代碼字符等,這些內容通過微信發送給電報大樓裏的師傅,由師傅傳送給收報地的師傅,再寄送給收報人。
半個世紀前最快的通信方式,在今天竟需經手即時通訊軟體中轉,乍聽起來有些恍惚。
陳勇説,每天幾乎都有人來發電報,他們有的是無線電愛好者,有的是來體驗“網紅打卡地”,有的人用電報表達愛意,還有的人“擔心哪一天電報沒了,所以趕緊來發一條”。
不少仍發電報的人,把它視為一場復古傳情的儀式,在收報人拿到電報信封的那一刻,感知一場時間的送達。
我問陳勇,新年發報最深的感受是什麼?這位靦腆的小夥子低頭想了想説:“永不消逝的電波裏有永不消逝的牽掛吧。”
只爭朝夕的腳步
這座以“電報”為名的歷史建築,並不只輝煌於歷史中。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走進電報大樓機房層,這裡曾經是報房,但排列在我眼前的,是一台&服務互聯網用戶的運行設備。
北京聯通算網設施運營中心工作人員周全説:“在這裡,各類用戶與國家互聯網高速公路相連。”
1995年起,我國開始建設公用互聯網,第一個核心節點就建在了北京電報大樓。自此,北京電報大樓從全國電信網中心和全國電報網絡主要匯接局,逐漸轉為數據業務及互聯網業務中心。
當年,我們熟悉的“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公司打出廣告語“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它接入的就是電報大樓裏的骨幹網。此後,新浪、搜狐等紛紛在電報大樓託管主機,大樓裏“一地難求”。
嗒嗒作響的打字機終被安靜運轉的機器取代。通信的發展一日千里,從前來這裡發報的人們“惜字如金”,如今北京的居民已進入萬兆入戶的時代。
北京聯通副總經理許瑋輝説,為北京市民提供關鍵小事服務的12345市民熱線,為海外中國公民提供緊急服務的12308熱線等,信號和聲音都由大樓進行聯通。
除夕,電報大樓的值班人員胡斌在機房裏監測着機器的運轉情況。他興奮地告訴我,電視裏習近平總書記發表2025年新年賀詞前,有一段倒計時畫面是電報大樓的塔鐘。“如果您仔細看,大樓亮燈的位置就是我當天值守的崗位。”
其實,從電報大樓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這座建築始終燈光長明,每盞燈下都有一個為國家通信發展只爭朝夕的人。

採訪結束的時候,除夕夜的北京城已是張燈結綵,“東方紅,太陽升……”悠揚的樂曲和報時聲再次響起。
節日裏的長安街依舊車流不息,正如歷史的長河從不停止奔涌。此刻的電報大樓像一位時間的講述者,用一聲聲渾厚的鐘聲訴説着過去,也暢想著未來……(記者董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