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3日)下午,在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的界別聯組會上,委員們積極發言。記者 賈同軍攝
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臨近,來華旅游博主發明的“City不City”(洋氣不洋氣)火遍全網,“鳳冠”和“天宮藻井”兩款北京文創冰箱貼頻登全國熱搜……過去一年,中國文化時髦可親,煥發光彩。這些話題,也是政協委員們熱議的內容。昨天,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界別聯組會,委員們圍繞“深化改革統籌資源,全面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發展”主題,從不同角度談感受、獻智慧,為北京煥發文化新活力建言獻策。
文化遺産擁有“數字未來”
聯組會前,來自民建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局遺産管理處處長畢建宇被其他委員拉住,暢談起古都北京的文化新鮮事。“2024年,這座博物館之城亮點頗多。三星堆、古希臘等不同文明時期的文物輪番來京展出,觀眾大飽眼福;各種文創熱銷,觀眾可以把底蘊深厚的北京文化帶回家。越來越多的人想來北京旅游,來到北京就愛上這座城。”他自豪地説。
隨着2024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北京成為全球世界文化遺産數最多的城市。聯組會上,畢建宇自信分享“北京經驗”:“我們成立了北京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聯盟,全面推進世界文化遺産預防性保護和研究性修繕的實踐路徑;整合資源,打造‘世界遺産在北京’品牌,開展一系列國際交流和國際傳播活動,從文化遺産的視角,講好北京故事、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
“首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應該被更好地表達、表述出來。”畢建宇説,今年,文物部門計劃通過視覺傳達和數字化手段,更好地闡釋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讓動輒數萬、數十萬年的歷史擁有“數字未來”。“我們正在設計世界遺産文物主題游,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聯合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打造‘人之源’遺産主題的數字化場景展示,串講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類文明演變故事。”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承擔着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的使命。畢建宇呼籲,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力量都應更加關注首都文化的內容建設和傳播效果,“希望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利用科技手段,開發出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展現國家氣質不斷增添新動力。”
非遺“煥活”公共空間
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過程中,打好非遺這張牌十分重要。談及首都文化繁榮發展,來自社科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楊利慧聚焦非遺話題。她直言,長期以來,國內外對於顯性的物質遺産關注較多,對於無形的非遺重視不足。
“2024年,我們在調研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情況時發現,沿線各地交流不夠深入。”她説,現有的各類旅游線路規劃中,非遺項目的融入有限。“多偏向於傳統手工藝。”
會上,她生動地講述了在非遺旅游線路開發方面的成功範例:德國以格林童話為主題,規劃了一條約600公里長的“童話之路”,已成為世界網紅打卡線路。北京也可以借鑒相關國際經驗,將傳説、故事、曲藝、風俗與周邊景點結合起來,將散點串聯成線,使非遺的活態展示有機融入當代公共文化空間。
聚焦做強“大戲看北京”品牌,來自文藝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京劇院杜鎮傑張慧芳項目工作室負責人杜鎮傑認為,可以通過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方式,常態化向年輕演員傳授京劇優秀傳統劇目,下“笨功夫”切實提升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的質量,進一步健全京劇藝術高質量傳承的長效機制。
讓傳統文化向“新”而行
聯組會上,委員們紛紛為傳統文化向“新”而行建言獻策。
“科技創新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來自僑聯界別的市政協委員、濟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忠洲説,要加快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深度融合,構建多功能文藝創作與展示平台,用科技賦能傳統藝術形式創新與傳承,推動北京整體成為“文化+科技”的創新標杆。
來自工會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華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工會主席魯娟建議,健全完善制度機制,持續打造北京城市文化IP,以“文創+”思維賦能更多産業發展,與旅游業、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商業等跨界融合。
“在新時代要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賦予中華優秀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當代表達方式。”來自特邀界別的市政協委員、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琼建議,讓文化與數字媒體、教育和旅游等行業深度融合,給大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體驗。
來自&&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市住宅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總監馬雲飛建議,要加強新技術應用激發多元化消費潛力,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在數字文旅、智慧文旅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提升文旅産業的科技含量。
“金融賦能文化企業是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來自致公黨界別的市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督導董曉莉建議,加快整合文化與金融資源,提升文化類國企發展效能,擴大新型文化消費,推動北京文化産業創新發展。(記者 李祺瑤 孫穎)
(原標題:界別聯組會上多位委員建言獻策 文化“出圈”助力古都煥新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