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余佩璇)“攝影創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闡述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行動與精神。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品才能展現出生命力。”日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攝影工作者要深刻表達新時代的發展成果,深度融入火熱的社會生活,深情謳歌奮鬥的人民群眾。
見到李舸時,他剛從鄉村“走基層”活動現場坐火車返回北京。“我們當前的一個主要工作方向是通過攝影創作支持鄉村振興,攝影在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鄉村文旅産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説,近年很多攝影工作者義務教授農民用影像展示自己的農副産品,幫助他們在網絡平台上打開銷路、增收致富。
李舸認為,攝影工作者對歷史、文化、社會、時代要有獨特體驗、獨特感悟、獨特表達,一方面需要具有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需要具有深度參與歷史和介入現實的積極品格。
在組織開展攝影創作中,李舸經常要求參與項目的攝影家先“身駐心入”,與基層百姓建立密切的情感&&,再通過系統調研,最後才能産生優秀的創作成果。
“要深切感受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迫切嚮往”。談及創作經驗,他認為,對“人”的表達,不是簡單拍一張人像照片,而是要呈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縱觀歷史,攝影作品不僅是中國學術思想和社會變遷的縮影和佐證,更是人民奮鬥的時代符號,思想發展的文化載體。攝影展覽和獎項評選使創作精品脫穎而出,德藝雙馨的攝影家代代相傳,處處體現着中華文化的特質。
李舸認為,要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場上,用新時代的藝術語言提煉、概括、融合、創造。“攝影作品要展現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反映人類普遍情感的優秀文藝作品,以審美的方式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符號、文化標識。”
如何推動文藝創作更上一層樓,李舸認為,“還是要轉變藝術生産觀念,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深入持續學習、思考和創新上”。他説,攝影工作者要用積極的態度應對新技術變革的挑戰,踏踏實實地在社會實踐中歷練自我,提升格局和品味。“新時代為中國攝影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礦藏和強大的精神給養。攝影工作者要在時代的發展脈絡中去持續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精品,切實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