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位於北京老城中心,縱貫南北,全長 7.8 公里,包括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社稷壇、太廟、天壇、先農壇等15處遺産構成要素。它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歷經逾7個世紀,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築與遺址的組合體。
我們採訪4位相關專家,為你讀懂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位於中軸線最北端的鐘樓和鼓樓是古代北京的報時&,也是全國現存鐘鼓樓中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大、報時器具最具規模的一組古代建築。
晨鐘暮鼓,規定了整個城市的作息和秩序,維繫了整個城市按照一定的時間節奏來運轉。規劃好城市,管理好城市,這是中國古人設計城市的一種智慧。

北京中軸線是一處珍貴的遺産,它是東方城市規劃的典範,是東方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儒家傳統禮制的一個載體,是東方城市軸線規劃集大成者,也是全球中世紀都城遺址裏面軸線規劃最突出的案例之一。
這條軸線上,既有皇帝布政的地方,也有百姓城市生活的地方,既有莊嚴肅穆的祭祀性禮制建築,也有怡情山水的景致風光,呈現出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壯美秩序。

12年前,申遺起航,中軸線傳承保護的優化升級隨之啟動,緊張忙碌、系統複雜的申報工作也從那刻起,未曾停歇。申遺工作中的激動與遺憾都讓人感慨萬千。
孩子們用“讓世界喜愛北京城,讓人類記住中軸線”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打call。
多位一直關注、支持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卻在申遺的過程中帶着遺憾離開,沒有見到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最後時刻……

祖先留給我們的是寶藏,更是責任。申遺,為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國際化宜居之地,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申遺成功後,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需要在保護、管理、研究、宣傳等多方面持續推出實際舉措。

北京中軸線既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財富,也是要傳給子孫後代的文化財富,還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以此文化底蘊,中華文明呈現於、自立於世界文明百花園。
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以大國首都最重要的老城區域申遺,是我們對世界文明的承諾。

如果把中軸線看作是中字的一豎的話,那麼北京城市的格局,就是一個從中心開始,不斷向外發散的層疊回形結構。

這條軸線,既有時間上的流淌,也有空間上的綿延。
建都八百多年來,北京城已經逐步發展成6個同心同軸的方形迴環。這座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最多的城市,通過一條特殊的軸線,鐫刻着中華兒女生息起居的獨特印記,承載着一個古老國家的磅礡底蘊,記錄着一個偉大民族拼搏奮進的歷程,傳頌着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萬丈光芒。

出品人:孫志平、王明浩
監製:幸培瑜、秦大軍、涂銘
製片人:韓珅、董千齊、王君璐
統籌:劉暢、李逸揚
編導:李逸揚、劉暢
記者:孫志平、王明浩、劉暢、李逸揚、杲均豐、楊志剛、劉春暉、李怡汐、馬曉冬、王普、龐元元、羅鑫、劉洋、謝晗、周文博(實習)
編輯:杲均豐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