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趙旭、蔡偲)北京語言大學(下稱北語)誕生於新中國外交事業開創時期,前身為1962年創辦的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是我國第一所將傳播中國語言文化作為主要使命的國際型大學。
從1962年到2022年,六十載歲月,北語始終與國家共命運,與時代同呼吸。從最初培養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到目前涵蓋九個學科門類,北語已成為一所以國際中文教育為特色,以語言教育和研究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知名大學。
北語因其交融共存的多元文化被譽為“小聯合國”,至今已為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2萬餘名掌握中文、熟悉中華文化的人才。
講述中國,親睦世界。北語扎根中國大地,胸懷天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做出獨特貢獻。時值北語建校6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北語校長劉利。

圖為北京語言大學主樓。(學校供圖)
北語精神薪火相傳
新華社:從1962年黨中央創辦的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到如今的北京語言大學,經過60載歲月積澱,學校形成了怎樣的“北語精神”?
劉利:北語60年的發展,是一代代北語人兢兢業業傳播中國語言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創業歷程,是一代代北語人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進取歷程,是一代代北語人將自身發展主動融入國家需求的奉獻歷程。
60年來,我們在弘教育人、傳播中華文化的歷歷征途中,凝聚成“德行言語、敦睦天下”的校訓,鑄就出薪火相傳、歷久彌堅的北語精神——愛國擔當、誠樸厚德、求真創新、開放包容。
北語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他們曾在異國的戰火烽煙中穿行教學,也曾在熱帶雨林的茅屋中堅守課堂,為國家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北語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育人根基,踐行“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在育人事業中樹立中國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國際學生的“中國情結”。
北語人勇攀學術高峰,努力打造服務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需要的學科理論體系,為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
北語人以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胸襟接納五洲英才,在“不同膚色,相同聲調”的多元校園文化環境中,鑄就了開放包容、多彩和諧的大學文化品格。
國際中文教育“北語模式”輻射國內外
新華社:北語是我國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奠基者、拓荒者。邁入新時代,北語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有何新進展?
劉利:北語是一所以國際中文教育為特色,以語言教育和研究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知名大學。邁入新時代,在繼續保持傳統優勢和特色基礎上,取得多方面新突破,形成了科學有效、輻射國內外的國際中文教育“北語模式”。
首先,北語推進了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創新發展。首創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考試,牽頭研製國際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研發來華留學生考試評價體系,實施國際中文智慧教育工程;組建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和華文教育研究院,着力推動學科理論建設;編寫《理解當代中國》“國際中文系列教材”和“中國學”系列中英文教材。
我們還着力開展中華文化創新闡釋、傳播與交流研究。組織實施“列國漢學史書係”出版工程,推動海外漢學研究的復興與蓬勃發展;推出一大批國際傳播、世界漢學與中國學等領域高水平前沿理論成果和高質量的政策諮詢報告。
此外,北語大力培養高素質國際中文師資、青年漢學家等高層次人才。我們成立國內第一個專門培養國際中文教育師資的教師教育學院,培養卓越中文教師和未來中文教育家;推進“新漢學計劃”,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發起成立世界漢學家理事會,培養青年漢學家。
新時代“三步走”戰略部署
新華社:發展至今,北語學科已涵蓋文學、教育學、法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當前,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是什麼?
劉利:新時代北語的發展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語言大學。我們有新時代“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學、研究並重,以語言學科為引領的國內高水平多科性大學;第二步,到2035年,學校成為國內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步入國際知名大學行列;第三步,到2050年,整體辦學實力和影響力躋身世界優秀大學行列,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社會發展和國家富強的進程中貢獻度更加彰顯,把學校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語言大學。
面向未來:打造國際中文師資高地
新華社:面向未來,北語將如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劉利:面向未來,北語將繼續堅守初心、踐行使命,緊緊圍繞“提升中文國際影響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世界文明互鑒”三大根本任務,鞏固學科優勢,強化辦學特色,提升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能力;緊緊圍繞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共同體”建設,完善學科專業布局,整合學術資源,提升語言文字工作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的能力;緊緊圍繞“多科性”“有特色”“研究型”三大發展目標,着力加強內涵建設,有序拓展學科外延,提升學校育人能力和整體辦學水平。
具體來講,我們將繼續緊扣國際中文教育這一核心事業,以教師教育為龍頭,以智慧教育為羽翼,打造國際中文師資高地;圍繞文化傳承傳播與跨文化交流對話、語言認知與腦科學、語言資源開發與保護、語言智能與應用等國家發展所急需的課題,進一步攻堅克難,建設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的學術重鎮;大力普及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推進語言政策標準研究,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還要圍繞中華文化闡釋和國際傳播這一核心任務,借助區域國別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經濟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力量,以學科交叉研究推進國際傳播實踐,提升中文國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以語言相通促進民心相通。發揮北語的特殊優勢,以學術為紐帶,聯合世界各國漢學家力量,打造一支中華文化創新闡釋與國際傳播的生力軍,服務國家戰略,弘揚人類共同價值。
我們還會持續加大力度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和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在基礎學科、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等領域,建設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創新培養模式;科學設計以“語言+”為核心的複合型、創新型中外學生培養體系,構建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國際學生教育為特色的育人新格局;以實踐為導向,培根鑄魂,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高素質國際人才。
-
黃金價格持續大幅走低 北京周末多家金店人氣旺
金價下降疊加國慶傳統婚慶旺季的到來,帶動黃金飾品和投資金條的消費熱,上周末,北京多家金店內迎來不少“淘金”客。”、
-
水質水生態狀況向好 "桃花水母"頻現京城水域
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極高,頻頻現身北京水域,標誌着北京水質改善和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
-
據調查成果 北京市濕地面積已達6.21萬公頃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實施十年來,本市濕地生態質量逐步改善,全市濕地面積已達6.21萬公頃,助力北京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首都之一。據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介紹,《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於2013年5月1日起實施,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北京濕地日”。
-
北京中軸線申遺十年 現存古樹名木7000余株
一樹具一態,巧與造物爭。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範圍內,生長着妙態千姿的古樹名木,它們與古建築相互映襯,彰顯出東方風韻的古典美。
-
昆玉河兩岸將增21座下河梯道 享受水生態治理成果
黃昏時分,昆玉河畔,樹影鋪地,晚風輕拂,花草搖曳,人們三兩成群,有的散步閒談,有的河邊垂釣,還有的在樹蔭下跳舞、做操鍛煉,閒適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