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宋莊鎮小堡村西側,本市最大的在建醫院——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預計今年年底前實現外立面亮相,2024年4月交付使用。開診後,這裡將提供心血管相關疑難雜症、急危重症救治服務,大幅提高城市副中心醫療水平。
面對34萬平方米的建築體量,建設方北京城建集團將智慧建造貫穿施工全過程,通過引入多項“科技范兒”十足的新裝備、新技術,實現質量與速度兼顧。

“智慧大腦”系統讓建築工地充滿科技感。 (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智慧建造技術讓管線“聽話”
走進門診大樓,尚未完成內部裝修的大廳內,屋頂上是一排排管線。“相比辦公樓和住宅,醫院的管線要複雜得多,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製圖難以把相對位置表達清楚。”項目經理馬迅説,項目團隊充分利用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進行空間模擬,從視覺上更加直觀,管線之間的位置關係一目了然。
BIM技術只是工地“智慧大腦”系統的縮影。在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的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把各業務線的具體工作都進行了數字化,從而給“智慧大腦”積累了龐大的生産作業信息數據。這些數據再經過處理,就能得出整個項目生産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機、料、法、環等關鍵要素,生成電子化的數據圖表,方便管理團隊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例如“智慧大腦”中的物料管理預警系統,可以杜絕攪拌站虧方、罐車帶灰出場等現象;通過對升降機使用頻次的監測,還可以合理安排各點位工程進度,做到安全、進度兩手抓;不同施工階段、不同月份的用水用電量,還能為綠色施工節能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焊接機器人出手“又穩又準”
自2019年11月開工以來,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工地屢次傳出佳訊:提前17天實現鋼柱首吊,提前20天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在主體施工階段,工地上揮舞長臂的塔吊,精準地抓起鋼結構型材穩穩就位。鋼梁連接點上的焊花,宛如彩虹。”馬迅説,之所以能在統籌疫情防控的同時不耽誤工期,項目上的焊接機器人有很大的功勞。
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總計有3.4萬噸鋼結構施工任務,除了體量大,焊接完成的鋼結構還不得有裂紋、焊瘤、燒穿、弧坑等缺陷。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人,也不敢拍着胸脯説,自己不會因為工地噪音干擾而産生失誤。
在難度較大的焊接點位,以穩、準出名的焊接機器人連續焊接1000個連接點,也都能保證工藝質量完全相同。“間距一致、波紋平滑,簡直就是完美的焊縫。”年輕的焊工只需學習一週,就能掌握焊接機器人的操作流程。工地上的每個焊接點都張貼有二維碼,工人掃碼就能知道這裡需要的焊接工藝,再給機器人輸入管線材質、口徑大小等數據,就可以默默注視機器人開工了。
14套“天眼”緊盯揚塵污染
記者在工地上發現不少電子屏,屏幕上實時顯示着當前的環境數據。除了風力、氣溫、噪聲,還有空氣中的粉塵濃度。這些數據,都來自工地上的“天眼”——智能揚塵監測儀。“它們就像環保哨兵,時刻緊盯揚塵污染。”工作人員説。
整個工地上,24小時值班的“天眼”總共有14套。當PM2.5和PM10的數字超過設置值時,“天眼”會自動向工地負責人的手機上發送噴淋降塵提示。“我們這兒被稱為花園工地。”馬迅説,工地內主要道路100%硬化,非硬化區域100%草坪綠化,既能消除裸露土方,還能合理收集利用雨水,節約水資源。
不僅如此,工人們佩戴的安全帽也藏着高科技。帽子裏的智能芯片能和“智慧大腦”基站聯動,建設者進入施工現場後,活動軌跡點就會在可視化屏幕上閃爍跳動。當人員靠近存在危險的區域,帽子會發出語音進行安全提示。如果遇到危險,建設者還可以通過帽子上的SOS鍵求救。
(原標題: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預計年底前亮出外立面34萬平方米智慧建築“科技范兒”十足)
-
北京年內將新建至少50個社區專病特色科室
年內新建至少50個社區專病特色科室 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大專家
-
北京:張家灣設計小鎮暑期推出花絲鑲嵌展
東方藝珍花絲鑲嵌非遺主題展暨“相約暑期走近非遺”體驗活動在張家灣設計小鎮舉辦。
-
安貞醫院34萬平方米智慧建築“科技范兒”十足
BIM技術只是工地“智慧大腦”系統的縮影。
-
到2025年——北京將建成2到3個世界級商圈
展望2025年,北京將打造2到3個千億級規模的世界級商圈,各區至少有1個現代化綜合商圈和1條商業步行街,各平原新城至少有1家五星級酒店。
-
北京市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
(北京頻道客戶端)北京市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 新華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趙琬微)北京市13日召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工作部署會,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區代表交流經驗並啟動示範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