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電子工業基地到匯聚全球500強、互聯網科技新興企業以及集成電路、光子等前沿創新“種子”的高科技産業高地,北京東部的酒仙橋地區正上演着一場變形記。
作為這場變形記的參與者,以“改造老基地、振興電子城”為起點成立的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子城高科)也實現着蛻變。從管理園區的物業管家到為企業梳理政策、對接服務、規劃發展的“成長導師”,電子城高科開啟科技服務轉型發展的新篇章,通過打造全鏈條科技服務,擦亮科技服務“北京名片”,為北京鑄夢科創之都。
硬科技
聚焦“集成電路+光子”産業
去年,酒仙橋地區的燕東微電子6寸晶圓製造廠變身電子城IC/PIC創新中心,園區聚焦“集成電路+光子”産業,目前已吸引20余傢具有“創芯力”的科研團隊入駐。這個老廠房的轉型新生,成為電子城高科精準聚焦硬科技領域,助力首都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生動縮影。
老廠房的改造處處考慮到科研團隊的需求,同時,園區還將發起成立産業服務平台,為入駐企業提供芯片設計軟體、高密算力、芯片驗證等服務。“老廠房留下的空間,正好給我們的硅光實驗平台提供一個中試的場景。”從事光學計算芯片領域的光子算數(北京)科技公司創始人白冰一眼相中了改造後的創新中心,計劃租下老廠房用於晶圓製造,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硅光測試實驗室,用於建設從硅光芯片到硅光模塊的全流程、標準化封測平台。
育産業
國內國際形成“雙引擎”
電子城高科打造的超級孵化器,形成了國內國際“雙引擎”。
“我們是一家研發新型腦磁圖設備的初創公司。入駐創E+北京國際電子總部社區以來,社區幫我們進行了‘政策體檢’,梳理了適合我們的市區兩級鼓勵政策進行申報。同時,還推薦我們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讓我們實現了加速成長。”中科知影相關負責人口中的“創E+”,是電子城高科攜手北京電控、58同城及朝陽果子盈潤基金在國內打造的孵化器品牌,主要服務於創業團隊及創新型成長企業。目前,“創E+”服務科技企業超1500家,服務創新人才超10000人。
除了創E+,761工廠成為電子城高科科技孵化板塊進行“國際技術轉移+創新孵化”的探路者。761工廠相關負責人説,自成立以來,761工廠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常態化&&機制,聚集一批國際科技創新資源與技術項目。
全鏈條
擦亮科技服務“北京名片”
溯源而上,電子城高科因酒仙橋老電子工業基地改造而生。“如今,酒仙橋區域已經從原來單一的國有電子工業聚集區,變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不但實現了原來的老工業、老國企轉型升級,同時還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前沿高科技企業。”電子城高科相關負責人&&。
在酒仙橋蛻變的同時,電子城高科也在化繭成蝶。地理維度上,電子城高科走出酒仙橋、走出北京,在全國乃至國際成為創新“追光者”,目前已在全國6個區域9個省市布局了總規模900萬平方米的40余個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技創新服務項目。
更重要的蛻變體現在服務維度上。從最初的物理空間改造、招商引資,到如今能提供科技研發、科技孵化、數字科技、科技金融、科技生態運營、科技創新平台等服務,全鏈條、專業度高的服務讓電子城高科不斷擦亮科技服務的“北京名片”。
“新時代之下,電子城高科全面開啟科技服務轉型發展新篇章,一步步砥礪前行,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進。”電子城高科相關負責人&&。(記者 趙語涵)
(原標題:從物業管家到“成長導師” 老基地變形記:擦亮科技服務“北京名片”)
-
《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在京發布
9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助推區域協同發展》。
-
北京冬奧會場館“冰絲帶”正式對外開放
當日,北京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式對外開放。
-
北工大召開科技工作大會 為首都發展注入高校創新動能
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記者趙旭)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工作大會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以“貢獻國際科創中心,支撐世界人才高地,落實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打造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標杆”為主題,旨在助力提升北工大科技創新能力,為新時代首都發展注入高校創新動能。
-
新華全媒+|北京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冰絲帶”正式對外開放
7月9日,北京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唯一新建冰上運動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式對外開放,公眾可近距離接觸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冰面。
-
中小微企業信用融資獲貸68億元
受疫情影響企業亟需金融支持。人行營業管理部推出的“創信融”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助力一批北京遇困企業拿到了“救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