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北京地區降雨呈現突發性強、局地明顯、短時雨強大等特點,由降雨引發的積水內澇逐漸成為“常態化”風險。為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對積水內澇風險的理解,市水務局首次繪製完成北京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並面向社會公布。地圖直觀展示了可能發生的積水內澇風險點位分佈,給出相應的避險措施,為市民雨天出行提供指引。
覆蓋中心城、副中心及回天地區
市水務應急中心副主任潘興瑤介紹,經過積水點治理、管網和泵站建設改造等多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北京的積水內澇防控能力有了較大提升。但由於城市城鎮化急速擴張,極端降雨頻發等原因,積水內澇防控管理的難度也隨之提升。
潘興瑤介紹,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主要針對下凹橋區、市政主幹道路等易産生積水內澇風險的區域,通過梳理近十年積水內澇風險點&賬,同時輔助水文水動力模型、大數據統計等技術,採用“風險分佈圖+信息列表”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形成覆蓋北京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回龍觀天通苑區域積水內澇風險地圖,面向社會公眾發布使用。
風險點位涉及三大類
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包括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下凹式立交橋、積水內澇風險分佈圖三種類型。
典型歷史積水內澇點位分佈圖,歸納整理了2011年至2021年十年間發生過多次積水的點位,共計139處。下凹式立交橋分佈圖,標明了極端天氣下易産生積水的立交橋,涉及永定門橋、科豐橋、金安橋等244座橋區。
積水內澇風險分佈圖列出了可能發生風險的點位,分為四色風險等級。具體風險評級是按照國家標準以及北京市地方標準降雨等級要求,設置24小時降雨量299毫米為主要情景,同時疊加15分鐘47毫米、1小時97毫米、3小時148毫米等多個短歷時降雨過程,通過“北京模型”、大數據分析等提取積水內澇風險區域劃分而成。積水內澇風險區域總面積為97.91平方公里,信息列表包括主要風險點64處,如朝陽區的大望路鐵路橋下、和平裏鐵路橋(金泰橋),海淀區的上清橋,豐台區的大紅門東橋等,同時列出所在區域、具體位置等信息。
將與多款地圖APP信息共享
潘興瑤提示,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的發布對屬地政府、行業部門以及市民可起到風險提示輔助作用,但由於降雨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風險地圖難以精準覆蓋全部風險情況,地圖僅涵蓋了歷史上發生過的,或通過模型模擬可能發生積水內澇風險的點位,實際應用中還需結合天氣預報和各類預警信息,向市民提供具體的積水內澇風險防範指導。
當發生降雨或預警後,各級政府部門除應密切關注屬地風險區域外,還需結合降雨過程、強度、落區等信息,判斷管轄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積水內澇風險,根據職責做好積水內澇防禦準備。進一步加強風險區域監測與佈防,及時採取疏導、抽排、斷路導行等措施,降低積水內澇對市民生活和交通的影響。市民應實時關注天氣預報和各類預警信息,及時規避各類風險。如遇險情,及時採取避險自救和緊急呼救,保障自身安全。
考慮到降雨的不確定性、城市建設變化等影響,未來積水內澇風險點位還將定期更新。“目前我們正在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平台洽談,下一步將進行信息共享,實現雨中出行時提前提示繞行危險路段,更好地服務市民。”潘興瑤説。(記者 王天淇)
(原標題:首份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發布 包括典型積水內澇點、下凹式立交橋等400余處)
-
首份城市積水內澇風險地圖發布 含積水內澇點等
-
北京7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
7月7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無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治愈出院2例,解除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2例。
-
大美“冰絲帶”明起開門迎客 可通過公眾號購票
北京冬奧會期間備受矚目的“冰絲帶”,將於7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游客可通過“國家速滑館”微信公眾號預約購票。
-
實景三維技術“復刻”北京中軸線 記錄歷史變遷
市文物局和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聯合搭建推出“實景三維中軸線”,精確測定出中軸線遺産點位置,基本建成了覆蓋中軸線遺産核心區6.8平方公里範圍的三維實景。
-
北京豐&打造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保障區
豐台區將聚焦文化休閒、花卉園藝、時尚家居、商業消費四大特色供給,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重要保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