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要高度警惕“湊數式問責”
2018-11-15 09:12:34 來源: 南方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村民小組長按村支書要求辦事,在村支書因此事受處分後,鄉鎮紀檢原本計劃對小組長誡勉談話,然而考慮到處分指標沒完成,最終給了警告處分;一個審批事項從科員到科長,再到分管副局長和局長都有呈批簽字,雇員只是把事項錄入係統,不巧審批出了問題,追責時為了湊數,那就把雇員也算上……《半月談》日前刊文指出,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推進,作為約束權力責任的一種重要手段的問責,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走了樣,有的地方簡單以問責數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門為了湊數只好挖空心思“泛化問責”,最終造成基層幹部“躺槍”。

  有權就有責、失責必追究,是眾所周知、已成共識的現代政治理念。只有把權力的運用同責任結合起來,在出現失責行為時令其承擔相應的後果,行使權力的人才會知曉邊界,有所敬畏,不至妄為。然而,倘若以湊數的方式泛化問責,對無辜者搞“責任連坐”,或是小題大做、上綱上線地擴大責任,則不但違背了現代治理理念下基本的權力運作準則,更嚴重損害了黨紀國法的權威性。換個角度,這也同樣違反了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無論是紀律問責,還是行政問責,對其施加的對象來説,都是一種懲戒,對應的處罰只有于法有據,與事實相符,才能令被處分對象心服口服,並起到真正的警醒效果。

  正如文章所列舉,湊數式問責背後的心態是復雜多樣的,既有直接的程式性問題,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一些領導幹部的“四風”問題。一些部門和領導幹部,把“問責數量”視作管黨治黨的成效,靠“走量”來彰顯“積極作為”,這本身就是形式主義的表現。還有一些部門和領導幹部,在實施問責過程中避重就輕,對真正的問題或強勢部門退避三舍,以“捏軟柿子”的心態“以大壓小”,拿基層幹部“開刀”,實際上就是官僚主義作風。問責是手段,不是目的。單純追求問責數量,甚至為此搞“湊數式問責”,不但直接侵害了那些“受牽連”幹部的合法權益,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更有可能釋放出錯誤的導向,使得責任機制淪為“空架子”。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壓力型考核機制下問責者的糾結和尷尬處境。隨著各級各地管黨治黨力度的不斷加大,一些基層紀檢監察部門因為不作為或者不敢作為,而出現了“零辦案”的現象,這的確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然而,反過來,是不是辦案數量越多、處罰越多,就等于工作越有力?這同樣值得思考。就問責本身而言,其實際上是一種權力運作失軌後的糾偏機制。通俗地説,只有出現了問題,才會有跟進的問責。一個地方黨風政風優良,領導幹部遵紀守法,問責案件數量低原本是合情合理之事,這與執紀者因為不作為而導致“零辦案”的現象,應該區別看待。

  由此,站在上級主管或監督部門的角度,考察問責機制在下級和基層是否得到了貫徹落實,重點就應該放在問責的品質和效果上,而不是追求單純的數量,動輒下達指標。一個地方是否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其成效如何,當然要看問責機制是否健全,有沒有對違法違紀者依法依規按程式問責。倘若一個地方問責機制啟用率低,問責幹部數量少,那麼就應該結合當地的黨風政風環境,多到一線訪一訪、問一問、聽一聽群眾的呼聲和評價。群眾意見大、反映的問題長期懸而未決,即便拼命地湊出問責數量,也是形式主義、表面功夫;反之,當地風清氣正,民心順民望高,自然也就輪不到問責機制來展現效力。(子 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科學問責,方能激發擔當
    界定責任范圍,理清權責歸屬,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是確保各項決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2018-11-06 08:55:30
  • 對“假整改”要真問責
    對“假整改”的地方、部門和相關企業進行嚴厲的責任追究,讓敷衍塞責的幹部和企業“混不下去”,才能起到應有的震懾力。
    2018-10-19 09:18:55
  • 只降“3元”門票的景區,該被問責嗎
    發改委發文明確要求,“各地區不得避重就輕、流于形式、敷衍搪塞”。要求提了、政策明瞭,但有些景區落實起來,比割肉還難。
    2018-09-27 08:57:10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第二十屆高交會在深圳開幕
第二十屆高交會在深圳開幕
安徽黃山:塔川初冬景美如畫
安徽黃山:塔川初冬景美如畫
冬日昆明:人鷗同樂
冬日昆明:人鷗同樂
葉落無聲
葉落無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371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