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迎來了“換裝季”,從夏季一眼望不到頭的滿眼綠色,到如今的銀裝素裹,不僅生態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草原上的畜牧産業模式也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玉樹州稱多縣屬三江源腹地,這裡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畜牧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其中,飼草料短缺一直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冬天是玉樹牧民最頭疼的季節,高原入冬早,開春晚。10月份草場就被大雪覆蓋,牦牛覓食難,不斷掉膘,遇上雪災成批凍死餓死。傳統的“靠天放牧”,讓牦牛陷入“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循環。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擺脫對天然草場的過度依賴,實現草畜平衡。稱多縣以“飛地經濟”為載體,建設萬畝飼草料基地,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州內外種植、萬噸飼草採購存儲加工、擴大“圈窩子”種植規模等措施,取得顯著成果。該模式有效解決了玉樹州飼草料不足、抗災能力弱等問題,促進了草畜平衡和生態環境改善,為高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實現了飼草料生産的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稱多縣在飼草料産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通過建立多個大規模的飼草基地,不僅提高了當地牧民對飼草料的自給能力,還為周邊地區提供了重要的飼料資源。
玉樹州稱多縣珍秦鎮十一村是個純牧業村,地廣人稀,這裡的村民以前僅靠自己家的草山養牛養羊,勉強養家糊口。2016年,十一村辦起了專業合作社,村裏72戶291人入股合作社,整合牲畜、整合草場,開始踏上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之後合作社産生效益開始分紅,入股的村民一個個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十一村的村“兩委”明白,只有依靠特色才能走出新路子。村幹部帶着村民劃分四季草場,按照集約化方式生産和經營,對草場進行劃區輪牧。又對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牲畜結構調整、科學養殖、良種補貼、融資貸款、多种經營進行詳細規劃,制定方案。

2024年12月,玉樹州相關負責同志帶隊前往稱多縣開展評估工作,深入調研農牧業領域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成果。這些年,稱多縣積極探索現代農牧業轉型發展的新途徑,通過建立合作社模式,實行四季游牧,推行“放牧+補飼”舉措,創新引領全州生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這一過程中,稱多縣經過大膽創新和勇敢實踐,摸索出了“白龍模式”“珍秦經驗”和“稱多做法”,成功將傳統畜牧業與現代畜牧業融合,實現了從“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如今,珍秦鎮飼草料儲備庫2400平方米的庫房和佔地10畝的院裏,堆滿了優質飼草,這是為防災保畜工作而進行的充分準備。同樣,在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溝飼草基地庫裏院內也整齊地堆放了成捆的優質飼草,成為全州飼草儲備調運的中心站點。稱多縣在依託本地飼草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借助周邊興海、湟源、石渠地區飼草産業發達的實力,建立內儲外購模式,“飛地”種植飼草18萬畝,護航全州抗災保畜工作。

此外,在科技賦能方面,稱多縣通過積極引進高産、耐寒、耐旱的優良牧草品種,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收割、加工技術,實現了飼草料生産的高效化、規模化。同時,依託青海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開展牧草育種攻關,通過優良飼草品種試種推廣、菌草聯用促生長、適度集中科學補飼,為草原生態良性循環、農牧産業健康發展、適當補飼適時出欄、農畜産品生産力提升、玉樹牦牛産業富民、走好“綠色、有機、高端”的生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
在綠色發展方面,稱多縣通過推廣科學養殖、合理放牧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同時,飼草料種植基地的建設也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