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擴散”風險增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31 17:10:30
來源:中國國防報

全球“核擴散”風險增加

字體:

  近期,隨着俄烏衝突局勢和美歐俄關係的急劇變化,歐洲多國在“核武裝”問題上密集發聲。歐洲國家的安全焦慮和“擁核”言論迅速傳導到美國的亞太盟友,引發各界對“核擴散”的憂慮。

  3月7日,波蘭總理圖斯克稱,波蘭必須追求最先進的能力,包括核武器和現代化的非常規武器。12日,波蘭總統杜達呼籲美國在波蘭部署核武器,以應對俄羅斯可能採取的行動。圖斯克與杜達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對於核武器的立場卻罕見一致。今年2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如果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作為替代的安全保證,北約應向烏克蘭歸還核武器。

  “核武裝”論在亞太地區的日本和韓國也多次被提及。韓國曾在公開場合&&,可能“部署戰術核武器或擁有自己的核武器”。日本也曾&&,應討論類似北約“核共享”的安排。日本還在向《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提交的國家報告中刪除以往報告中提到的“無核三原則”內容。澳大利亞也謀求重啟20世紀70年代的核武計劃。

  核武器自問世之日起,就面臨巨大擴散風險,這是由核武器的威力及戰略價值所決定的。核武器被很多國家視作“大國標配”,不僅有助於滿足維護國家安全之需,而且是彰顯國家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象徵。隨着技術不斷進步,突破核武器技術瓶頸的難度在不斷降低,“核擴散”風險進一步增加。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於2022年發布報告稱,全球核武庫在未來10年會觸底反彈,20世紀80年代以來核彈頭數量持續削減的趨勢將發生改變,全球核裁軍進程或迎來重要轉折點。不少專家認為,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以及歐洲的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瑞典、挪威等國,在技術上都是“核門檻國家”,只要具備充足時間“窗口”和資源投入,都能成功研發核武器。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核門檻國家”一旦“破門而入”,將導致地區安全局勢劇變。

  評論普遍認為,當前核擴散風險驟然高企的首要原因,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戰略轉變及美國主導的“核共享”機制的負面效應。“核共享”模式的實質,是美國與北約盟國達成的一種“延伸核威懾”制度安排,即美國有條件地將部分核武器控制權交給北約無核成員國,這本身就破壞了國際核不擴散體系。

  近期,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俄烏衝突態度驟變,並刻意淡化對盟友的安全責任,引發北約內部信任危機。特朗普公開質疑歐洲盟國“過度依賴美國核保護傘”,並&&可能從德國、波蘭等國減少甚至撤走駐軍。歐洲各國發現,美國主導的“核共享”不是“防彈衣”,已成為束縛歐洲“戰略自主”的鎖套。儘管歐洲“核自主”呼聲日漸高漲,但表態最積極的法德兩國都強調,歐洲增強核力量只是輔助而非取代美國核保護。

  歐洲國家的安全焦慮已迅速傳導到美國的亞太盟友,“核武裝”因而被頻繁提及。分析人士指出,隨着美國轉向“新孤立主義”,一些國家可能借助美國力量,把核武器部署在境內,趁勢逐漸發展獨立的核力量。一旦某國開始突破“核禁區”,可能引發“破窗效應”和連鎖反應。其他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相繼效仿,將導致預防性打擊乃至核對抗風險升級。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