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舉行大規模演習,驗證“脈衝式作戰”能力。圖為此次演習中,艦載直升機從美國海軍“惠特尼山”號兩棲指揮艦上起飛。
2024年6月,美國陸軍在“勇敢之盾-2024”演習中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打擊海上移動目標,檢驗跨域作戰能力。
不久前,美國空軍發布消息稱,隨着6支空中特遣部隊組建完成,其遠征作戰力量已經初步具備實施“脈衝式作戰”的能力。近一段時間,“脈衝式作戰”頻頻出現在美軍重要文件、高官講話和智庫報告中,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到底何為“脈衝式作戰”?簡而言之,它就是美軍着眼未來設計的一種作戰方式。
內涵——
集中多域力量形成相對優勢
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不斷變化,美國國防部近年來多次發布指導美軍建設、作戰的重要文件。其中,2023年發布的《美軍聯合作戰概念3.0》影響力較大,受到外界高度關注。該文件對美軍未來全域聯合作戰進行了整體設計,提出了指導美軍打贏未來戰爭的一套完整理論體系。
《美軍聯合作戰概念3.0》包括7項關鍵內容,分別為兵力編成、部隊機動、指揮控制、火力運用、信息支援、後勤保障和作戰方式。其中,作戰方式的相關章節重點論述了“脈衝式作戰”。根據美軍文件中的表述,“脈衝式作戰”是一種涵蓋陸、海、空、天、電、網等作戰域的全域作戰類型,核心思想是靈活運用多域作戰部隊,持續在特定時空範圍形成相對優勢,通過積攢脈衝波那般一個波次接一個波次的局部勝利,最終徹底打敗對手。
事實上,美軍對“脈衝式作戰”的探索早在本世紀初就可見端倪。2003年9月,美國蘭德公司發布一份名為《新集群作戰:下一場戰役的面貌》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認為,集群作戰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以不固定的、靈活的、非線性的“脈衝式進攻”打擊敵人,其典型樣式為,分散部署的大量小型作戰單元迅速隱蔽向目標集結併發動攻擊,然後重新散開,隨時準備再次組合進行下一個波次攻擊。
《美軍聯合作戰概念3.0》提出“脈衝式作戰”後,這一概念迅速體現在美軍各軍兵種的作戰理論中。比如,美軍特種部隊將“取得相對優勢”作為核心戰鬥理念,強調在特種作戰中要盡快奪取“相對優勢點”,以此提高行動成功率。美陸軍則提出“臨時優勢窗口”理念,強調兵力運用要在特定時間和點位對敵形成相對優勢,而不是追求在所有時間所有地域擁有絕對優勢。
原因——
與國家戰略重心調整相適應
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和美軍開展軍事行動的方向産生了決定性影響。此後,美國將恐怖主義視為頭號威脅,在全球範圍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反恐戰爭。然而近年來,美國戰略重心發生轉向。
美軍認為,自己未來在戰場上遇到的很可能是實力相當的同級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快速全面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制信息權等,而對手則可能通過多種方式擴大戰爭領域,同時通過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延伸打擊範圍。可以説,正是基於這些考慮,美軍提出了“脈衝式作戰”概念。
作為“脈衝式作戰”概念的重要支持者,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曾直言不諱地&&:一旦與對手進行高端戰爭,美軍無法在所有領域佔據優勢。對美軍而言,不斷在有限時段有限區域奪取相對優勢才是可行之路。
為了實現“脈衝式作戰”,美軍近年來嘗試進行了新一輪兵力編成調整:陸軍圍繞實現多域作戰能力探索部隊編組模式,持續推進多域特遣部隊、戰區火力司令部、戰區信息優勢分隊等新型作戰單位的建設;海軍在擴大艦隊規模的同時,不斷增加中小型艦艇,提高作戰&&數量;空軍提出“敏捷戰鬥部署”“穿透式制空”“自適應基地”等概念,重點打造新型遠征聯隊等作戰單位,持續探索有人無人戰機協同等空戰編組模式。
影響——
推動戰爭模式發生諸多變化
根據公開資料,美軍“脈衝式作戰”的實施大致分為4個步驟:一是對作戰雙方態勢進行全面評估,準確掌握雙方實力對比和對手戰略意圖;二是在短時間內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對手重點目標;三是通過一個接一個波次的攻擊,逐步擴大優勢;四是動態調整策略和戰術,逐步在各個作戰域取得主導權。“脈衝式作戰”所具備的這些特點,將導致戰爭模式發生諸多變化。
有軍事專家比喻,如果將戰爭看成一場音樂會,那麼傳統作戰是“按照樂譜演奏”,“脈衝式作戰”則是“隨機奏樂”。與傳統作戰的線性推進模式不同,“脈衝式作戰”旨在通過靈活、快速、難以預測的方式發起持續攻擊。這就意味着,“脈衝式作戰”中每場戰鬥的時間不會太長,但戰鬥頻次會有所提升。
“脈衝式作戰”強調尋找“機會窗口”,在特定時間和點位取得局部勝利,最終積小勝為大勝,全面贏得戰爭。對這種作戰方式而言,局部勝利越多,最終全盤獲勝的概率越大。換言之,開闢更多的交戰點位,將增加“脈衝式作戰”的勝算。因此,“脈衝式作戰”將導致戰場對抗更趨多點化,交戰雙方的角力場將不再局限於陸海空,而是向太空、網絡、深海、極地等各個方向延伸。
實施“脈衝式作戰”不僅需要發現對手的薄弱環節,還需在特定時間和點位整合多域作戰力量。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擁有先進的偵察監視、指揮控制、通信導航等能力,更離不開人工智能、自主控制等新興技術的支撐。可以説,“脈衝式作戰”將讓科技對軍事行動的賦能作用更加凸顯。
“脈衝式作戰”是美軍着眼未來打造的概念,雖然近幾年美軍不斷對其進行完善,但這一新概念的實現仍面臨諸多難題。比如,“脈衝式作戰”的核心要義是多域部隊在不同點位,以不同方式迅速組合,這對指揮控制、後勤保障、官兵能力來説都是極大的挑戰。美軍最終能否有效落實這一新型作戰概念仍需進一步觀察。(張玉軍 袁藝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