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九十點鐘,是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康養服務中心裏最熱鬧的時候。
電梯停在遼河康養服務中心5樓,門剛打開,歡快的歌曲聲和老人的笑聲便傳入耳中。一路小跑到活動室,記者看到30余位老人正在老師們的幫助下,伴隨着音樂的節拍做手指操。
令人驚訝的是,&上的幾位老師竟是20幾歲的年輕面孔。
在養老機構裏,養老護理員是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這些護理員大多年紀偏大。所以,在養老機構的生活區內,年輕人很罕見。
作為全國較大的綜合性養老機構,遼河康養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超過14萬平方米,房間超1000間。其中,僅普惠養老床位就規劃2000張。“老小孩”——在盤錦市雙&子區社會福利院院長、遼河康養服務中心負責人於素玲看來,深入理解這三個字,是做好養老工作的關鍵。
“老人和孩子很像,一需陪伴,二需照護,三需‘哄着’。”於素玲説,2017年,她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將一名幼師引進了雙&子社會福利院。
令她沒想到的是,幼師的到來使得活動課的氛圍特別好。“能唱歌、會跳舞,還會彈鋼琴,還特別有親和力,老人們的笑臉也一天天多了起來。”於素玲回憶道。
30歲的楊旭曾在幼兒園裏做了4年舞蹈老師。2023年,她來到遼河康養服務中心工作。“我和同事們一起開發適合老人的游戲,老人們反響很好,來參加活動課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她説。
“每天像看小品一樣,老有意思了。”看著其他老人與老師們的互動,86歲的王錫昆一邊鼓掌一邊開心地笑。他説,自從2024年入住這裡以來,他從未缺席過上午的活動課。春節快到了,聽説過幾天還會有特別演出。
楊旭告訴記者,這裡的活動課分為兩個班,同一時間,一些患有腦萎縮的老人正在4樓的活動室裏做游戲。
在這裡,幼師與老人們的互動方式,與幼兒園裏如出一轍。“兩個字!兩個字!鄒叔,別着急,想一想,這是什麼水果?”指着畫板上的西瓜,幼師正在慢慢引導老人説出水果的名稱。
1月14日,遼河康養服務中心的幼師與老人們互動。 新華社記者 白涌泉 攝
老年人的娛樂生活變得豐富起來,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一定滿足,這是讓幼師走進養老院這項有益嘗試給這家養老機構帶來的最大變化。
幼師來到養老院,為老人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打開了職業生涯新天地。“未來,‘銀發經濟’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助力。同時,我們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養老産業中來,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於素玲説。(記者白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