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霜降,一雨感深秋。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着晝夜溫差變大,天氣逐漸變冷。俗話説“補冬不如補霜降”,此時人們會通過飲食進補等方式,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冬。那麼,霜降如何健康養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霜降養生要做到“三防”“兩忌”
1.防秋燥。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節的“秋燥”更是明顯,容易出現眼睛幹癢不適、皮膚乾燥起皮、唇幹、咽幹、流鼻血等現象。秋季燥邪易傷人體津液,如果此時不注意防秋燥,就容易出現上述的不適症狀。所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汁多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胡蘿蔔、冬瓜、蓮藕等。
2.防秋鬱。霜降過後,肅殺之氣漸盛,很容易出現消沉的情緒和淒涼之感,就是人們常説的“悲秋”。因此,為了避免不良情緒影響,應注意精神調養,不要隨意打破已有的生活規律,遇事不要過分急躁,保持心境平和。還可以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羊肉、豆類等。
3.防秋寒。霜降節氣,氣溫驟降,已不再適合“秋凍”,應注意保暖避寒。穿衣方面,盡量不要赤膊露體,睡覺時一定要蓋好被子,早上起床後應適當添件薄衣,護好腹部、腳部和肩膀等關鍵部位。對於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來説,應按時增減衣物,以免濕、寒入侵。
4.忌油膩。霜降時節胃腸脆弱,油膩、辛辣等飲食都容易增加其負擔。適當吃一些養胃的食物,如板栗、花生等。栗子熟吃有益於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以及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狀。另外,《藥性考》記載,食用花生可“養胃醒脾,滑腸潤燥。”
5.忌暴食。寒冷天氣容易擾亂脾胃正常運作,影響人體消化與吸收。故此時少食多餐,有助預防和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時吃飯、用餐時細嚼慢咽;多選擇蒸、煮、燜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調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這些進補誤區要避免
1.進補就要多吃肉多喝湯?可能增加消化負擔。很多人覺得肉湯、魚湯營養豐富,多吃肉多喝湯能滋補身體。但從營養學角度看,肉湯中的營養價值並不高,還含有大量脂肪,吃多了會導致肥胖、“三高”等健康問題,而且過多攝入大魚大肉也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
2.服用補藥多多益善?過量服用補藥危害健康。實際上,所謂“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説法並不科學。如果本身存在脾胃功能減弱的情況,此時突然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危害健康。
3.補品越貴越好?並非如此。進補養生要以“實用有效”為原則,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價格昂貴的補品如燕窩、人參之類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如果本身比較強壯,吃了這些補品反而容易生瘡、冒火,得不償失。
4.自製藥酒補身體?飲用自製藥酒存在諸多風險。藥酒是中醫用於防治疾病的傳統劑型之一,在民間廣泛應用。有人為了養生保健,常常飲用自製藥酒。殊不知,隨意泡製、飲用自製藥酒存在諸多風險。一旦選用錯誤的泡酒藥材,不但起不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威脅生命。
5.藥酒人人都能喝?説法不正確。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根據體質和病情辨證服用藥酒。需要注意的是,婦女在妊娠期、哺乳期不宜飲用藥酒;年老體弱者,因新陳代謝較緩慢,應減量服用;患有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結腸炎、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統潰瘍、浸潤性或空洞型肺結核、癲癇、心功能不全、高血壓、心臟病、皮膚病及酒精過敏者,應禁用或慎用藥酒。此外,有感冒、發熱、嘔吐、腹瀉等病症的患者,在服藥和發病期間應停止飲用滋補類藥酒。
霜降時節,進補養生切忌盲目和過度,均衡膳食、規律生活、適當鍛煉才是健康養生的最佳方式。(屈紹輝 李洪雷 芮靜 綜合@人民日報、“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光明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