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誕生: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

2025-09-30 19:52:51 來源: 《環球》雜誌

9月 23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第 80屆聯大主席貝爾伯克在第 8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開幕式上發言

9月 23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第 80屆聯大主席貝爾伯克在第 8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開幕式上發言

文/《環球》雜誌記者 吳美娜

編輯/馬琼

第80屆聯合國大會9月9日下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新一屆聯大的主題是“攜手共進:促和平、發展、人權八十載,繼往開來,再譜新篇”。

追求和平乃至永久和平是人類永恒的理想和願望。自16世紀以來,來自不同文明、不同國度的思想家、政治家試圖通過創建國際代表機構、尊重國際法、仲裁甚至創建國際警察來確保實現長期和平。直到20世紀前半葉,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作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終於應運而生,它凝聚了人類對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期盼,也承載着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歷史使命。

國際關係的無政府狀態到有秩序體系

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國家間的關係不斷發展,也推動國家間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回顧歷史,現代國際秩序構建的嘗試發端於歐洲大陸。

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個大洋上,尋找着新的貿易航路和貿易對象,以發展新生的資本主義。隨着新航路的開闢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各個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同時,貿易的拓展和資本的發展也不斷激化歐洲內部以及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矛盾。這期間,歐洲幾百年來宗教和政治矛盾不斷積累,爆發了“三十年戰爭”。

正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所説:“各個小型的戰爭在這裡匯集成一個全面的歐洲戰爭。”1648年10月24日,元氣大傷的雙方達成和解,締結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許多邦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確立了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誌着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開創了以國際會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也為以協商等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範例。

隨着歐洲大陸保守勢力和資産階級之間矛盾的不斷加深,戰爭再次降臨歐洲。19世紀初,拿破侖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但遭到歐洲封建君主們的聯合對抗、鎮壓。拿破侖帝國崩潰後,歐洲大陸呈現出新均勢格局,建立起持續近百年的歐洲協調體系——維也納體系。

學界分析稱,維也納體系恢復了歐洲的封建統治,把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壓迫之下,是一種歷史的逆流和反動,但首創了“總決議書”(國際會議結束時參加國簽字的一項總結性文件),將歐洲各國納入到一個共同的體系中承擔責任和義務,國際外交活動也被納入一個更有序的軌道。

逆流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歐洲1848年革命沉痛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維也納體系最終瓦解。伴隨着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加速過渡,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愈發凸顯,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新的矛盾,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期間,美國一些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並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的贊成和支持,他提出“十四點原則”作為“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倡導建立國際聯盟(國聯),以協調解決世界範圍內的國際問題,進而制止戰爭和衝突。一戰後,1919年4月,巴黎和會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1920年1月,《凡爾賽和約》生效,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宣告國際聯盟正式成立。

國際聯盟雖是各國為防止武裝衝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未真正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更多只是幫助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鞏固了戰後世界體系。

隨後,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上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諸多國際問題領域學者眼中,僅是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這種勢力範圍的再劃分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反而為更大的衝突埋下了種子。正如法軍元帥福煦所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

這是 9月 18日拍攝的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外景

這是 9月 18日拍攝的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外景

世界大戰呼喚有效遏止全球性危機

國際聯盟成立之初便由英、法等少數大國所控制,成為大國的工具。面對20世紀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對外擴張,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國、小國領土和主權為代價,致使國聯陷於癱瘓,也加劇了帝國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最終,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加快爭奪世界霸權、對外侵略擴張,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這場戰爭,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勢力之間進行的一場殊死搏鬥。與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可謂“空前”——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20多億人口被捲入戰火之中,戰爭中軍人死亡達2200萬人,平民死亡約5000萬人,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如何遏止戰爭、實現長久和平成為彼時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1941年6月,英美法等“同盟國”的代表在倫敦簽署《同盟國宣言》,宣告不與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單獨媾和,提出了維護和平、制止侵略和促成國際合作的原則。這是向制訂一項各國人民所公認的和平憲章、並建立相應的國際組織邁出的第一步。隨着二戰範圍進一步擴大,英、美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戰略。1941年8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首次公開提出了建立戰後國際秩序的設想。

1942年1月1日,正在對德、日、意法西斯作戰的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支持《大西洋憲章》,並首次使用“聯合國”一詞作為同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作戰的各國的總稱。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4國在莫斯科發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儘速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1944年8月至10月,蘇、英、美3國和中、英、美3國代表先後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提出了組織聯合國的方案,並擬定出《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

1945年2月,蘇、美、英在蘇聯雅爾塔會晤,決定於當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在美國舊金山開幕,包括中國在內的50個國家的288名代表出席大會。6月25日,與會代表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會議從4月25日開幕到6月25日通過憲章後閉幕,整整持續了兩個月。

簽字儀式於1945年6月26日舉行。中國代表第一個在憲章的中、法、俄、英、西5種聯合國正式語言文件上簽字。隨後是法、蘇、英、美4國代表依次簽字,然後才是與會的其他45個國家。同年10月24日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包括後來補簽的波蘭在內的51個國家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這是 9月 18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拍攝的“重振舊金山精神”展覽的《聯合國憲章》圖片

這是9月18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拍攝的“重振舊金山精神”展覽的《聯合國憲章》圖片

團結一切正義力量構建全球治理體系

連續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史無前例的慘痛經歷和深刻教訓,讓剛剛走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各國人民對舊的世界秩序深惡痛絕,促使人們更加認真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如何有效避免大規模戰爭和動亂,如何確保實現長久和平與發展,如何真正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在經歷幾個世紀的探索後,聯合國的成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的協商與合作,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

作為戰時合作的延續,聯合國從創建伊始就十分注重加強一切愛好自由與和平的國家、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聯合國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係;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並促進對於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是戰爭給予人類的啟示。

作為聯合國的發起者之一,彼時的美國能夠積極響應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國家)的需求,凝聚共同利益,盡可能擴大二戰國際合作。雅爾塔會議後,羅斯福向世界宣布,聯合國作為世界性組織,是對“單方面行動的體制、排他性同盟、勢力範圍、力量均衡以及數百年屢試無效的一切其他權宜之計”的否定。

在此基礎上,羅斯福不斷加強與蘇聯、英國、中國的協調互動,消除大國間差異,推進確立聯合國大國一致原則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否決權等重要決策模式。他曾就二戰話題&&:“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中國也積極就民族獨立問題與英美展開協商,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中小國家和被壓迫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實現國際組織的廣泛性。1945年,中國共産黨代表董必武赴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前發表講話,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力求民主團結”。會議上,中國代表為維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仗義執言,主張將“獨立”作為託管制度的目標寫入憲章,在創建戰後國際秩序的過程中留下深深的中國印記。

縱觀聯合國創建的歷史進程,有國際問題領域學者總結稱,符合國際體系要求的權力結構是保障國際制度有效性的前提,響應國際社會的需求是保證國際制度合作性的基礎。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事業。聯合國的建立是正義的,是偉大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勝利果實,表達了人類力圖維護世界和平的強烈願望,是反法西斯聯盟各國人民願望和智慧的體現。

聯合國的誕生,是近現代國際關係、國際體系演變的結果,也是全人類千百年歷史的映照。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銘刻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石碑上的這句話,時常警醒着世人。回望聯合國誕生之路,融合諸多文明的共性和智慧,人們更能理解“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美美與共”“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思想的價值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國際社會作出的最重要決定就是成立聯合國。”中國領導人8月30日會見來華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指出,歷史啟示我們,多邊主義、團結合作是解決全球性難題的正確答案。我們要重溫聯合國創立初心,重申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承諾,推動聯合國在新形勢下重振權威和活力,成為各國協調行動、共同應對挑戰的主要&&。

undefin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