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諜報上不封頂》預告片裏,主演肖戰的一句&詞——“給我打包一份德興館的燜豬蹄”,讓這家百年老字號意外出圈。那一份黏齒留香的燜蹄,更像是上海人記憶中老底子的口味符號,惦想著,卻已久未復習……就因這短短幾秒,倏忽成了當下爆款。店內店外人潮洶湧,燜蹄銷量從往常的日均200—300斤躥升到1500斤,突如其來的“潑天富貴”,可謂令這家百年老店煥發新機。
而德興館並非孤例。近兩年的上海影像創作,幾乎一再驗證“作品即場景”的規律:一個鏡頭就能重寫一條街的熱度,一句&詞就能再生一個地標的敘事。在流量與傳統之間、城市與影視之間,形成了奇特的聯動和互為鏡像的再創造。
《愛情神話》之後,都市男女言必稱“梧桐區”;《繁花》之後,黃河路重新煥發煙火氣,排骨年糕同樣成為一時懷舊的熱門……人們熱衷於追隨角色的足跡,把對上海的認知與觀影體驗重疊,仿佛一定要在同一張桌上嘗過那口泡飯。影視成為現代人認知城市、記憶城市的重要媒介,構建了觀眾對城市的文化想象和情感聯結。
上海在近年被影像作品重新書寫,其實反映了一個城市如何在藝術介入中完成“自我再生産”。梧桐區並非官方的行政區劃,而是一種文化隱喻。《愛情神話》裏的中年男女,在咖啡館、畫室與老洋房之間過生活,他們的情感糾葛與馬路斑駁舊影呼應,令這片街區自帶曖昧與詩意。影片上映後,不少觀眾涌入衡山路、復興路一帶,探尋片中閃現過的小店或某個轉角。梧桐葉陰影成了城市新的濾鏡,現實街景因銀幕的投射而“被觀看”。
電視劇《繁花》中,王家衛以黃河路為核心,重建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市井氣象。食物在劇中成為情感的載體,也在現實中被無數觀眾呼籲複製——商家立刻嗅到機遇,推出“繁花套餐”……於是,電視劇和現實生活形成了雙向奔赴:重塑記憶,且更新消費。
影視作品帶動城市文旅發展,經過數年已日漸成為新興模式。此前大熱的《蠻好的人生》劇組歷時100余天,深入上海各區,選取了86個風格迥異的取景地,俱是對當下都市人細微處的描摹,亦將這個超級大都會的多元風貌盡數納入片中,讓觀眾在追劇的同時,也能深入“閱讀”上海。
這些例子錶明,影視作品與城市之間存在一種奇妙的消費循環:影像借助真實場域營造質感,促成文化現象,影響着公眾的消費習慣與城市認同,而場域則因影像發生新的敘事。
無論是對應精緻社交的咖啡與美酒,還是貼近尋常慰藉的餛飩與小炒;無論是燜蹄,還是泡飯……無一不是劇中人物情感糾葛的見證,是時代變遷的縮影。觀眾追隨劇情,實際上都是在尋找一種與劇中人物的聯結,重溫情懷。
又如同南昌大樓、武康大樓等因在影視中的頻繁出現,被賦予了某種象徵意味,受到文藝青年的追訪,成了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打卡點,而前往觀賞的人們大多只是為了“進入劇中的畫面”。在重塑人們對於城市空間認知的同時,影視傳達的城市生活美學,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對厚植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都大有裨益。
影視取景的地與物都變成了“網紅”,對於那些日漸落寞的老店和歷史街區來説,無疑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經濟效益,也讓年輕一代有機會重新認識和了解這些傳統文化。
“打卡”行為看似浮淺,但確實是現代人建構認同的一種方式。而這種影視帶紅的現象,既是流量經濟的邏輯,也是一種城市氣質的投射。流量的力量,的確能在一夜之間讓燜蹄熱銷,只是,這種熱度往往轉瞬即逝,最後能留下的,依舊是因此對城市的重新認識與闡釋。
《愛情神話》賦予上海中年人的孤獨與溫情,《繁花》重現改開年代的慾望與榮光,《蠻好的人生》描繪尋常人家的小確幸,到今天《諜報上不封頂》令百年老字號的傳統美食在當代再度出場……影視劇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着人們與城市的關係。它們讓城市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充滿細節、故事、情感和記憶的文化空間。
德興館的排隊人潮,或許會隨熱度逐漸消散;梧桐區與黃河路的網紅效應,未來也可能讓位於下一個影視作品。但重要的是,影視讓城市煥新——那些老建築、老餐館、老街區,被一代代觀眾記錄、品嘗、City Walk……人們或可在打卡和跟風後,明白一切都是這個城市的歷史切片,是時代變遷的見證。真正理解了這些,才能讓因影視劇而“出圈”的符號,成為我們共同的城市記憶。(卜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