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地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一定要跟鬼子幹到底。”當排長“老山東”意識到被敵軍包圍,戰士們已經幾天沒吃飽飯,他下令分散突圍,活下來的人去牡丹江松林鎮的八棵松,在最高的那棵松樹上刻下自己的代號,潛伏起來,等待歸隊。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歸隊》一上來便將懸念拉滿。劇集聚焦於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的一個支隊,隊伍在遭受重大損失後,幾名隊員以不同的方式,曆盡艱險,最終歸隊。他們如此普通,他們的經歷卻如史詩般壯烈。在豆瓣上,網友評價道:“作為一個牡丹江人,對東北抗聯的敬意溢於言表,甚至看的過程中,哪怕是平淡劇情的部分,我都覺得想哭。”“前幾天追抗日劇《歸隊》,看得我時而心痛不已,時而咬牙切齒,時而又熱血沸騰。”“每一個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有理想的同時也都有七情六欲,情節合理。”
《歸隊》呈現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精神的崇高與墮落,生活的艱難與歡樂,取與的糾結與決絕……其中,最令人點讚之處在於,它以直接的方式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能在偉大的抗戰中取得勝利?我們究竟贏在哪?
歸隊成為戰士的信仰
或許,很少有人曾意識到,中國東北是最難展開遊擊戰的地區之一。
每年很長時間,這裡的氣候不適合室外生存,冬季氣溫更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有人的耳朵、手指、腳趾甚至會被凍掉。日軍將當地村民強制集中居住,抗聯得不到食物、衣服等。正如《歸隊》中所呈現出來的那樣:戰士們輕易不能生火取暖,深可沒腰的積雪限制了我方移動,行蹤又很容易被發現——敵人會沿着雪地上的腳印,進行追擊。
東北抗聯孤懸敵後14年,僅3萬餘人,而日本關東軍最多時或超百萬,另有14萬偽軍、10萬偽警察。雙方裝備上的差距,更是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抗聯戰死沙場的師以上幹部,就有80余位。
《歸隊》中“老山東”的支隊所遇到的困境,並非個案。許多抗聯老兵在冬季被分散到各村,春天再歸隊。每次“分散—歸隊”,都可能帶來實力上的損失——有的隊員潛伏時因身份暴露,被敵人殺害;有的隊員在親戚朋友的勸説下,離開部隊,回歸平民;有的隊員丟失了武器,戰鬥力大大下降……然而,每次“分散”後,“歸隊”便成了戰士的自覺,甚至是信仰。整整14年,抗聯越打越強。《歸隊》呈現了一批抗聯老兵,一到某個關鍵點,他們就會突然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歸隊。
進山遊擊的日子,整天提心吊膽;出山潛伏的日子,同樣整天提心吊膽。在一般人看來,這是難以承受的折磨。可在《歸隊》中,抗聯士兵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可面對困難,幾乎所有人給出了堅定的回答:絕不放棄。究竟是什麼力量,將他們聚合為一體?
刻畫歸隊者的群像
《歸隊》刻畫了“歸隊”者的群像。
“老山東”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有幾畝地,足夠全家三口人生活。為了抗戰,“老山東”離開家,無暇照顧已殘疾的兒子,後者拒絕叫他爸爸。“分散”回家期間,兒子漸漸理解了父親,終於叫他爸爸時,“老山東”卻又踏上了“歸隊”之路。
田小貴是大地主家的獨子,日軍都在拉攏他家人。田小貴本在哈爾濱上學,可國難當頭,他義無反顧加入抗聯,幾次凍餓將死,回到父親身邊,但他很快又會“歸隊”,帶走父親買的槍,以及用父親的錢組織的武裝隊伍。
高雲虎差點兒被黑心商人活埋,夜來好飯館的女老闆大闊枝救了他。亂世中,大闊枝在男人的世界中“拳打腳踢”,渴望有個依靠,她愛上萍水相逢的高雲虎,高雲虎也愛大闊枝,但在“歸隊”的召喚下,他毅然告別,寧可被誤解為負心。
抗聯戰士萬福慶在“分散”時得到了大闊枝的幫助,安全地隱蔽下來,可沒多久,他便抱怨:太沒意思了,我快憋死了。
衞生員花兒被日軍追殺,土匪“蔥山小白馬”救了她,兩情相悅,花兒成了壓寨夫人。可她卻説服二當家、三當家,反將“蔥山小白馬”綁架,一起“歸隊”……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襯托起抗聯鬥爭的全景。作為個體,他們的遭遇充滿偶然,但作為整體,卻又指向某種必然:無數前輩的犧牲與奉獻,匯聚成戰勝一切敵人的力量。
正如一位網友評價:“《歸隊》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個人英雄主義的頌歌層面,而是進一步探討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辯證關係。‘歸隊’不僅是身體的回歸,更是精神上的重新融入與認同。劇中有一個反復出現的意象:單個士兵如河流般最終匯入集體的大海。這種回歸不是個性的消解,而是個體價值在集體中的最大化實現。”
抗日精神來自何處
不僅呈現抗聯戰士們的“歸隊”壯舉,電視劇《歸隊》向前又推進了一步:戰士們的精神,來自何處?
於是,《歸隊》刻畫了大量的普通人,他們也在“歸隊”——回到祖祖輩輩堅守的道德中,公正、愛國、自尊、珍愛生命、彼此幫助,都是其中必有之義,為此,他們甘願粉身碎骨。
以花兒的母親為例,她本是一位懦弱的農村婦女,即使家被日軍燒燬,她也選擇了忍耐。然而,當鄰居告訴她,花兒就在村外,她突然迸發出驚人的勇氣,給女兒送去食物,並用身體為女兒擋槍。
“蔥山小白馬”本是土匪頭子,唯利是圖,可他從不欺負百姓,他選拔的二當家、三當家都是苦出身,都有樸素的愛國情感。“蔥山小白馬”傲慢、自負、好色,卻堅守着他自己的道德底線。
“老山神”是參幫的老大,帶着十幾個兄弟在山中找野參,為了大家的“飯碗”,他不敢招惹日軍,也不願幫助抗聯,但他認可“老山東”和田小貴的為人,在參幫這個“利益至上、不擇手段”的小團隊中,“老山神”努力在大義與金錢之間保持平衡,但他的人性光芒最終壓倒了一切,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大闊枝敢愛敢恨,她想逃離辛苦恣睢的生活,與真愛在一起,但她心中始終有大是大非,深知挽留高雲虎,只能得到一份失去尊重的情感,那不是她要的……
這些人,他們看上去普通、溫和、低調,內心卻蘊含着驚人的能量。幾千年來,他們一直是天地間最驕傲的存在,他們憑雙手養活自己,靠勇氣與韌勁抵抗命運強加給他們的一切,只為活得像個人——自由地去愛,去尊重,去想象。誰奪走了他們心中的逍遙,誰就註定滅亡。
勇敢早已寫入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有這樣的老百姓,才會有這樣的抗聯戰士。
抗戰爆發前,個別“精英”感到前途無望,甚至發出“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這是因為他們沒看到大闊枝、“蔥山小白馬”、“老山神”們,也就看不到“老山東”、高雲虎、田小貴們。“抗戰必勝”不是一句空話,是基於對民族精神的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判斷。
細節還需精益求精
《歸隊》有雄心、有想法,但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仍有可商榷之處。
比如,“日本密探破壞抗聯設在松林鎮的聯絡站”一段,渲染了半集,卻無後續,不免有“為懸疑而懸疑”之嫌;“向柳德海借槍”一段,將近一集,與其他情節並無關聯,插在任何一部抗日劇中似乎都行……這種“文摘式”的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整體敘事的節奏。
角色創作方面,反派肖鐵林,人物設計過於漫畫化,抗聯戰士付出巨大的努力,只是和一個搞笑角色來對抗,會降低情節的緊張感。還有湯德遠,本是全劇最複雜、最有看頭的角色,他本是“老山東”手下的二班長,分散後,被日軍抓作勞工,巧遇已成為漢奸的發小肖鐵林。肖鐵林幫助湯德遠越獄,卻讓湯德遠的許多同伴被殺,這讓後者陷入自責。此後,二人結成“死黨”,開始無道德生存。但當“老山東”等人出現時,湯德遠又陷入了“歸隊”與“不歸隊”的兩難選擇。然而,劇集主創對人物的糾結與靈魂之痛的刻畫還是有些淺嘗輒止,讓位給了情節的奇觀與敘事的反轉,這不失為一種遺憾。
在常識上,《歸隊》也有改進空間,劇中展示了傳統採人參的儀式,包括“架棍”“設棒槌鎖”等,可“老山神”竟用鐵器挖人參,這會讓人參品質因氧化而大大降低,這種常識性的漏洞,會影響劇作的品質。
總之,“好想法需好辦法”,要想出精品,主創還需在細節上下足功夫。(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