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老師,又迎來嶄新的一年,站立在這個新舊相銜的時空坐標點,是不是期盼又惶然?
我們一面心懷期盼,希望工作風生水起生活事事如意,凡所期盼皆得償所願;一面又有心有惶然,因為生活真相常常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但請相信,無論怎樣的處境,我們依然有選擇的自由和餘地,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溫柔地對待自己,如何善意地對待他人,如何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
狄金森説“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我就不虛此生”,我希望我的同行們能免於哀傷,對明天充滿希望,於是靜心敲下這些文字,但願能提供一點慰藉和啟迪。倘能如此,也算不虛此生。
01 站在對方角度
先説個小故事:
一位莊主有個漂亮的花園,讓他煩惱的是,幾個孩子上學時經過這個花園總是要去摘這些花。
後來莊主想了一個辦法,他在一個清晨早早站在花園邊,每當看到有孩子想去摘時便上前問喜歡哪一朵,待孩子選好再溫和地告訴她,這朵花歸她所有了。當然,如果願意把花留在這兒,它還能開好幾天,要是現在摘了,就只能玩一會兒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把自己的這朵留在花園裏。
那天,莊主把整個花園裏的花都送了出去,卻沒有少一朵。
看,一些事站在對方角度,可以瞬間豁然開朗,並願意主動調整方向,從而把局面打開。
前兩天,一位年輕老師説,自己本想與一位家長交流,結果對方只聽她兒子的一面之詞,覺得是老師在針對她兒子……
站在家長的角度,或許是老師平時與她交流地少,而她跟孩子天天見面,兩處信息源有很大信息差。還有,可能老師與她交流的負面信息比較多,她就有了防禦機制。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釋然了,解決路徑就是增加與家長的交流互動,而且以客觀、平和、公正的姿態反饋,這樣對方便會周全“看見”自己的孩子,既感激於老師的付出,更願意積極配合併全力支持。
當我們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時,就很容易歸過於對方,這樣就無法解決問題了。所以,我時常告誡自己,不要總以為世界都是如己所見,假如換個角度,其實各有難處。當我這樣想著,一些負面情緒就會一鍵還原,心境瞬間變得明亮。
02 懂得自我覺察
臨近期末,我把復習卷放在教室側面的櫃子上,課前下發,省得學生翻找,也免於丟失。結果有天早晨我一進教室,發現卷子被翻得亂七八糟,瞬間帶着兩分氣惱脫口而出説了句“咋回事?打劫啦?”
有七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後站了起來,説是他們幹的,當時都很興奮地將注意力聚集在題目上,沒去注意剩餘的卷子。
因為後面有默寫任務,我趕緊讓他們先背誦。但七個孩子肉眼可見地有幾分沮喪,我頓時意識到了不對勁,可此時任課老師已經來了,我不便打斷,於是先回復孩子們的家校&&本。
當我看到一男孩的留言時,更是羞愧和不安,留言裏,他興奮地描述着自己提前“偷”卷子做的竊喜和得意。我就這樣一直懷着愧意回復,默寫一結束就趕緊走進教室,誠懇地對全班説:“前面我錯了,同學們這麼興致勃勃地想著提前做,這股子熱情多麼可貴啊,這不正是我一直努力引導的嗎,結果我因為一個細枝末節責怪大家,真是本末倒置,我鄭重向幾位同學道歉。同時我還需要做件事,就是邊上放個便簽本,取走的同學留個名字和頁碼,然後理整齊就好。”
結果七個娃用眼神交流後一起走了過來,説是他們不對,今後會注意掃尾,不給別人添麻煩。
平時,時常會被問到“為何那麼受學生喜愛”,這個故事可能就是一個切面,折射出一點原因的顆粒——我比較能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檢視自己的動機,如同進行一次精神上的體檢,給自己做一次內在的清洗。
正是這份自我覺察,讓我能第一時間發現自己的過錯,及時修復,立即止損。而學生是我們的精神後裔,我們的模樣會影響他們的精神長相,當我們心懷坦蕩和誠意對待學生,也會被他們這樣對待。於是,在這個不足一分之地的教室裏,師生之間坦誠相待,相互信賴,彼此精神舒展各得自在。
03 只管撒種耕耘
兩年前的教師節,收到一位剛畢業女孩的長長留言,其中有這樣一段:
上了高中,遇到了新的老師、同學、環境,對鄭老師的思念也與日俱增,想念鄭老師偏正不倚的態度,想念以往在家校&&本上與鄭老師留言對話的場景。
又突然想起鄭老師所説,我不希望你們到了新的學校,遇到了新的老師,把他們拿來與我對比。重要的不是對我的感恩戴德,而是你們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好。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就會放下對過去的執念,學會原諒和接受,學會適應這裡的環境……
每屆學生畢業前,我都會給他們上最後一課,上一屆我定的主題是《你們過得好,便是最好的消息》,借此送上我的殷殷期盼和深深祝福,並在最後叮囑——要珍惜你遇見的人,比如到了高中後的老師,或許我們風格不同,但師者之心都一樣。
我知道自己很受孩子們的喜愛,但如果我滿足於此,甚至為此沾沾自喜,那就潛藏着一個隱患,孩子們有可能會以此對標其他老師,不但把自己的路走窄,也讓他人過得難受。所以我珍惜這份被喜愛,同時也要完成另一個隱性任務——引導孩子們以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心胸迎接未來的一切,這樣才是把他們引向大道和坦途。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漸”的過程,其成效具有滯後性,所以我從不指望自己的汗水和付出在三年裏都能得到體現。但我堅信,時間到了,自然會開花結果,三四月種下希望,九十月一定有金黃,不必非得在畢業的七月。
所以我只管撒種耕耘,心無旁騖,不慌不忙。我相信那些看似不起波瀾的點點滴滴,會在某天讓我看到堅持的意義。就像冰心先生説的那句“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
04 相信歷事成人
不久前,晚飯後一個其他班的女生來辦公室找另一位班主任,哭哭啼啼,很是委屈。因為沒找到,又加劇了委屈,哭到啜泣。
我很難裝沒看見,不過也不想越了邊界,就想著安撫幾句讓她平復一下情緒。結果女生主動開了口:“鄭老師,我可以跟您説嗎?”我趕緊回應:“可以可以,不着急,慢慢來,我會聽你説。”
女孩描述了幾句我就知道大概了,她和另一個班的女生起了衝突,與對方激烈爭吵,結果吵又吵不贏,氣又氣不過,於是來找對方班主任評評理,希望得到支持,最好能幫忙“報仇”。
我問:“你説她看到你就罵你,那你知道她罵你的起因嗎?”“她説我造她的謠,可我明明沒有”,女孩的情緒又激動起來。
我不清楚全貌,也不能找那個女孩,否則就超越邊界了,所以我不做是非評判,只提供一個辦法供女孩參考,由她自己去化解。
我的辦法是,掌握主動權,心平氣和去找對方溝通,可以這樣表達:“我回想了很久,真不記得造過你的謠,但不管怎樣,你受了傷害與我有關聯,我向你道歉,而我也要長教訓,有些話是會被傳扭曲的,所以我今後要慎於言,假如還有什麼話傳到你這裡讓你不開心,你直接來找我,我相信我們能化解並友善相處”。
第二天課間,和女孩在樓梯上迎面相見,女孩大聲打招呼,神色愉悅又舒展,大概率是成功化解了。
雖然這不是我的分內事,但提供一點幫助不但可以讓對方免於哀傷,我自己也身心愉悅並有成就感和價值感。所以每當有同行來求助,或是身邊人有煩惱,我都是執“我能為你做點什麼”的念頭,盡我所能提供一點價值,我相信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為他人、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今年九月收到一段留言,表述着我對他的啟迪和影響,其中有這樣一段:
四年前,我無意中讀到《每個孩子心中都住着一個“哪吒”》這篇文章,深受觸動,“打破成見,才能看得真切”。
2022年的時候,班上有個小男孩,因為一些習慣不好,不被班級同學喜歡和認可,我反復告訴自己,越是不可愛的孩子,可能越是缺愛。可以説,那篇文章改變了我對這類“不可愛”孩子的看法。今年六月,那個“不可愛”的孩子畢業了,考上了區域裏的重點高中,而我也和他、和他的爸爸處成了朋友。
當初我行文時未曾想過這篇小文可以影響到遠方的一位青年教師,不過收到留言的那一刻我知道無意間助益過他,而他的回應也鼓勵到了我,讓我更加堅定了那個念頭。
積極“為別人做點什麼”還有一個很大的附加值,就是可以累積起處事智慧,有道是經事長智、歷事成人。
這些智慧的疊加也疊加了我的底氣,作為老師,每天會遇見各種事,而我每天表現得鎮定從容,因為我對自己有信心,這樣就不容易被無奈、焦慮、憤怒佔據乃至盤踞。
親愛的老師,生活的模樣,取決於我們對待它的態度,願我們能以昂揚的姿態對待自己所做的事,以高情逸態,向星辰大海,人生的天空清澈明朗、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