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西南角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不拘於一隅之地,當地鄉鎮嘎查積極運用“飛地聯建”壯大集體經濟。
鄂托克前旗總面積為1.2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僅7.58人,發展集體經濟成本很高。此前,當地資源分佈不均、發展無序、産業雷同,導致各地集體經濟收入懸殊。有些嘎查村集體經營收益達上百萬元,有的僅幾萬元。
面對這一困境,一些敢闖的嘎查村選擇了“飛地聯建”。位置偏遠、人流量小的巴彥烏珠日嘎查率先喊出“飛地聯建”的口號,和烏蘭胡舒嘎查、沙日胡舒嘎查聯合,共同打造集體經濟聯合體項目。前者發展飼草料加工,後者搞飼料配比研究。合作三年後,三個嘎查集體增收至少30萬元,戶均每年增收1600元。
幾年前,敖勒召其鎮洪山塘村啟動生態移民工程,全村607戶1966人搬遷轉移,發展集體經濟面臨有錢沒地的窘境。而隔壁的三段地村則相反:有地缺錢。兩村一拍即合,決定“搭夥過日子”。2021年,雙方共同投資350萬元,建起12座大棚,發展食用菌深加工及農畜産品倉儲物流産業。當年就為兩村集體經濟實現了50萬元的增收。
目前,跨村“飛地聯建”在全旗深入推開。敖勒召其鎮黨委牽頭抓總,整合全鎮嘎查村(社區)資金、資産、資源,用大項目當龍頭,讓全鎮抱團發展。上海廟鎮工業強而農業弱,在“二産帶動一産”的實踐中,新成立的鎮集體經濟&&海禾鄉村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吸納了15個嘎查村(社區),投資4億元發展新能源運輸和服務、固廢綜合利用等産業,僅2023年,就為全鎮15個嘎查村(社區)分紅325.9萬元,為全鎮9041人購買了防返貧保險。
上海廟鎮3個嘎查村共同出資44萬元,建成一座重型運輸車輛自助清洗站。2024年3月投入運營以來,月經營收益超10萬元,年經營收益達六七十萬元。早在2022年,上海廟鎮就將全鎮的資源、土地、項目等優勢全部“飛”到上海廟鎮轉移農牧民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實現項目年産值5億元,帶動就業的轉移農牧民人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
“‘飛地抱團,統建共富’模式改變了鄂托克前旗集體經濟‘村村冒煙’的發展方式,走出了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層次較低的困境。”鄂托克前旗委組織部副部長烏日娜説。“不僅要跨域,還要跨行跨界‘飛’起來。”鄂托克前旗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皓冉説。
為了推動“飛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鄂托克前旗&&了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由旗委統攬全局,履行積極的財稅、土地優惠政策,建立集體經濟項目庫,並將嘎查村幹部績效報酬與集體經濟新增純收入部分挂鉤。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於光軍認為,鄂托克前旗模式的關鍵點在於“黨組織引領”。通過旗委、政府等力量,將更大地域的要素組織起來,對“飛地模式”而言,能夠形成相對有效的生産基地,放大“一村一品”的格局。
在廣袤的鄂托克前旗土地上,抱團“起飛”的集體經濟,團結一致,擰成一股繩,朝着更高的目標不斷飛躍。(記者賀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