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丨從廚房到小巷,新加坡與中國游客同迎黃金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4 10:46:01
來源:新華網

通訊丨從廚房到小巷,新加坡與中國游客同迎黃金周

字體:

  新華社新加坡10月4日電 通訊|從廚房到小巷,新加坡與中國游客同迎黃金周

  新華社記者舒暢

  在新加坡“椰子俱樂部”的後廚,中國國慶假期帶來的熱鬧程度通過雞腿銷量的變化得到直觀體現:黃金周期間,廚師們得比平時多炸三成雞腿,才能滿足顧客需求。

  除雞腿外,椰漿、大米、江魚仔也要比平時多備一些,才能撐起本地人和游客都愛吃的椰漿飯。椰子俱樂部執行合夥人謝福龍很熟悉這個節奏。他説,每到春節、十一前後,門口的隊伍總是排得更長。

  該店旗下人氣頗高的一家分店開在甘榜格南。傳統南洋店屋鱗次櫛比,廣式茶點與印度煎餅的香氣隔街飄散,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街區,正是城市漫步的好去處。游客們的腳步,也反映在新加坡旅游局增長的數字上:2024年2月中新互免簽證以來,中國成為新加坡最大客源國。今年前8個月,抵達新加坡的中國游客累計230萬人次。

  為搶抓黃金周商機,新加坡從小餐廳到大商場都在積極備貨迎客。核心商圈烏節路的高島屋百貨提前增派人手加強服務與安保,熱門商品庫存儲備大幅提升。新加坡高島屋副總經理菅家貴文説,每逢春節和十一,收銀&、禮品兌換&前的隊伍都會更長,商場交易量和退稅申請也明顯增加。

  菅家貴文説,今年高島屋還準備了小活動:游客在小紅書上關注商場賬號,就能領取一個環保購物袋。

  許多業者同樣感受過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謝福龍記得,一開始還是中國游客告訴他,“你們店火了”。如今,椰子俱樂部在小紅書等中國社交&&上被不少網友稱為新加坡品嘗最好吃椰漿飯的地點之一。他也積累起更多經驗:今年,店裏安排了更多會説中文的員工上班,還準備了中文菜單。

  在中國社交&&上,不少博主分享在新加坡用英文點餐購物的小技巧。而在新加坡,越來越多業者也在完善雙語服務。十一來臨前,新加坡最大零售集團平價集團組織旗下喜叻便利店的一批非華裔員工學習基礎中文口語,比如“歡迎來到新加坡!”

  提供打車、外賣等服務的線上&&Grab,在黃金周前也做了更新:中文界面更友好,菜單翻譯和機場地圖更完整。Grab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十一期間,Grab網約車需求通常會增加。“我們期待中國游客來訪。游客對Grab&&上的本地社區和商家至關重要。”

  支付服務也在升級。最近,平價集團將支付寶支付服務擴展到旗下500多家超市、便利店、藥粧店和食閣。9月底,喜叻便利店也在支付寶上線了小程序。平價集團首席執行官維普爾·喬拉説,希望借此“為中國游客重新定義零售體驗”。

  商家忙着籌備,游客如約而至。10月1日,在魚尾獅噴出的水弧前,在福康寧公園的巨型樹洞裏,在舊禧街警察局927扇不同顏色的窗戶組成的“彩虹”前,人們排起長隊,將這份“新加坡限定”定格在鏡頭中。

  不過,人潮不再只是集中在市中心的主流景點。一對情侶跑到島嶼最西端的燈塔下合影,背景是夕陽下隔海相望的馬來西亞。在東北角的白沙公園,有人穿過密林,眺望太平洋,獨享一段安靜的海岸線。

  新加坡市場調研公司華凱營銷公司創始人蘇布拉馬尼亞·巴特説,中國游客的興趣正從“必打卡”的標誌性景點,“外溢”至書店、咖啡館、香料市場、娘惹烹飪課、森林徒步,乃至藏在小巷深處的私密餐廳。

  新加坡旅游作家葉孝忠有同感。他常常帶團沿途講解歷史故事和生態景觀。免簽之後,越來越多赴新自由行的中國游客&&他。一些人隨他搭船去新加坡南部小島看“潮間帶”——退潮時,沙灘上會出現海葵、海星和小丑魚。有游客在微信群裏寫下大段感想,説沒想到在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也能有如此原生態的體驗。

  一些游客不再精心規劃行程,而是隨意閒逛,興之所至就順路去看看。來自浙江的路玉潔中午時分在早期華人聚居的“牛車水”閒逛,被一家書店的白色招牌吸引。不放過每一家獨立書店的她,沿着貼滿手寫書摘的墻壁走上二樓,在墻邊沙發上坐了一個小時,還抄下一段文字貼在墻上,並在社交&&上分享了這家書店。她説,這家書店的陳設“真的在邀請你看一會書”“希望下次去新加坡,書店還在!”

  巴特説,中國游客在小紅書、抖音上發現新奇體驗,讓旅行不只是打卡地標,而是在小巷裏多走走,這也帶動了小店生意和回頭客;同時,中國的內容創作者會在國內&&上分享在新加坡發現的小品牌,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小眾好物。

  除了在小巷深處發現驚喜,今年,游客還恰好能趕上一場異鄉中秋燈會。牛車水等許多地標9月就點亮了花燈,人們舉起手機,與等身大小的月餅、玉兔、桂樹造型花燈合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花燈背後,還有一批比游客更早抵達新加坡的中國人。中秋、春節等節日時,新加坡街道上許多花燈都出自被譽為“燈城”的四川自貢的工匠之手,萬強便是其中一員。

  9月上旬,萬強就已來到新加坡。十一期間,他駐守在濱海灣花園,無暇游覽景點。當各國游客忙着拍照留念時,他與同事們正全力保障花燈裝置的安全,確保其持續穩定點亮至深夜。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