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李佳巍)“我才33歲,牙齒為何已經開始脫落?”“年紀輕輕,部分牙齒已經松動了,怎麼辦?”“不到30歲牙齒就脫落正常嗎……”打開社交媒體&&檢索,不少“90後”已經在開始諮詢“掉牙”問題。
北京市一商家展示自己使用了小米作為原料之一製作的新品小米布丁。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牙周科主任醫師釋棟説,年輕群體缺牙問題的發生,一方面是因為齲齒導致牙齒拔除,另一方面因為牙周疾病導致牙齒脫落。其中牙周疾病是影響青年群體牙齒大面積集中脫落的關鍵,破壞性大且不可逆。如侵襲性牙周炎,就常發生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進展速度快,往往導致患者很年輕就有牙齒脫落。
牙周疾病是口腔疾病中的高發疾病,卻容易被忽視。釋棟説,成年人群中很多都是牙周病患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醫生在為患者進行口腔治療。新華社發
牙周疾病為何“破壞力”如此強勁?專家介紹説,早期的牙周病症狀並不明顯,被稱之為牙齦炎,不疼不癢,僅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牙齦的紅腫,偶爾會有牙齦出血等症狀,很容易被患者忽視。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牙齦炎會慢慢發展成為牙周炎,此時支撐牙齒穩定的牙槽骨就開始出現吸收破壞。如果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骨吸收逐漸加重,各種其他症狀也會隨之出現,比如牙齦腫痛、牙齦退縮、牙齒敏感、咀嚼無力、牙齒松動、移位,甚至脫落。
“‘牙不疼’”不意味着口腔就健康。這個觀念需要我們轉變。”釋棟説,牙周疾病是造成“老掉牙”的關鍵,年輕時如果確診了牙周疾病,即便現階段沒有牙齒脫落,也極有可能隨着年齡增長以及病程進展,牙齒逐漸松動脫落。“所謂‘老掉牙’,其實是口腔問題日積月累的結果。不重視口腔健康問題,早晚要為之買單。”
在第35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嶗山會場,游客享受啤酒節夏夜狂歡。新華社發(王海濱攝)
除了牙周問題,青年群體飲食習慣近年來的變化也是導致“缺牙”的重要原因。酸性食物和飲料的大量攝入,會導致口腔中pH值(酸鹼度)降低,牙釉質脫礦的臨界pH值為5.5,如唾液pH值降低至5.5以下,將對牙齒造成直接腐蝕、破壞,進而引發牙酸蝕症和齲病。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降低碳酸飲料和含糖飲料的飲用頻率,避免口腔環境pH值長時間低於5.5的閾值,防止牙酸蝕症和齲病發生造成牙齒缺損。”釋棟説。
牙周疾病可能會造成牙齒“多顆”脫落,齲齒問題可能會造成牙齒“逐一”拔除,如何防止這些口腔問題發生,“不掉牙”?究其根源,還是要日常做好口腔健康維護。
“有效刷牙”要清潔到牙縫、牙齦。新華社發
第一,做好日常的口腔清潔,做到“有效刷牙”。首先刷牙一定要清潔到牙縫、牙齦,切不可擔心牙齦出血而在刷牙時有意避開;其次刷牙要“面面俱到”,每顆牙的裏裏外外都要刷到,都是自己的牙,不能厚此薄彼;第三,保障足夠的刷牙時間和次數,每天2次,每次3分鐘左右。
第二,早診斷早治療。不能忽視了疾病的早期治療期,越是疾病早期,治療越簡單、療效越肯定且治療費用低。
第三,養成定期檢查,定期維護口腔健康的習慣和意識。口腔清潔就像家裏打掃衞生,不可能一勞永逸,須久久為功。
釋棟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牙菌斑殘留是導致齲病和牙周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日常要注意科學膳食、限糖減酸。建議每半年定期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