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號颱風“樺加沙”正攜狂風暴雨向廣東撲來。中央氣象&預計,颱風“樺加沙”將於9月24日凌晨到下午在廣東惠州到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登陸強度是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
“樺加沙”被稱為今年來全球“風王”,7級風圈半徑大約500公里,將帶來14至17級的超強陣風、6至13米的狂浪以及大範圍的暴雨到大暴雨。
颱風來了,哪風雨最強?
中央氣象&首席預報員王海平介紹,颱風“樺加沙”登陸後強度逐漸減弱。受“樺加沙”影響,廣東大部、福建東南部、廣西東部等地將受到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影響。
中央氣象&首席預報員王皘&&,除直接風雨影響外,颱風外圍水汽將會向北輸送,江淮、江南等地可能出現遠距離暴雨。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李寧&&,“樺加沙”具體的登陸時間和地點還有不確定性。如果它路徑相對偏東、偏北,將在24日登陸廣東中部沿海,如果路徑偏南、偏西,將登陸雷州半島甚至海南島,登陸強度為強颱風至超強颱風級別(45至52米/秒)。其登陸強度和路徑與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有些類似。“山竹”曾帶來長時間大風、大範圍強降雨,對粵港澳琼多地海陸空交通造成嚴重影響。專家提示,各地應提前部署防禦。
王海平還提醒,要特別警惕登陸前的風暴潮,由於它和天文大潮疊加,將會給珠三角地區,帶來一個強的增水過程,需格外警惕雙潮疊加可能導致的海水倒灌。
自然資源部9月23日&&,受颱風“樺加沙”影響,廣東、福建近岸海域將有大到巨浪區,同時,福建寧德到廣東汕尾將出現50到120厘米的風暴增水。
具體來説,預計9月23日上午至24日上午,福建泉州到漳州沿海將出現40到100厘米的風暴增水,廣東潮州到惠州沿海將出現90到150厘米的風暴增水,廣東深圳到江門沿海將出現120到250厘米的風暴增水,廣東陽江到茂名沿海將出現30到90厘米的風暴增水。
廣東省中山市、珠海市香洲區、鬥門區和金灣區24日中午沿海低窪地區的海水倒灌風險高;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鹽田區、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東莞市和廣州市南沙區24日中午沿海低窪地區的海水倒灌風險較高。
國家海洋預報&根據《海洋災害應急預案》,於今天(9月23日)早上將風暴潮、海浪預警級別雙雙升級為紅色。
全球風王“樺加沙”為啥這麼猛?
中央氣象&首席預報員王海平説,颱風“樺加沙”具有強度強、結構對稱、尺度大等特點,七級風圈半徑 340-480 公里,十級風圈半徑 160-200 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 80-120 公里。
這個最強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中央氣象&首席預報員王皘解釋,“樺加沙”於9月18日夜間在菲律賓以東的暖洋面生成,這個區域海溫超過29℃,暖水層深厚,如同颱風的“能量庫”,為其持續增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同時,熱帶輻合帶內西南季風與偏東氣流交匯,水汽輸送充沛,大氣層結不穩定,也非常利於颱風對流持續發展。此外,颱風途經區域垂直風切變較弱,颱風暖心結構維持,進一步助推其迅猛增強。
秋天了,為何颱風扎堆影響我國?
上周五台風“米娜”剛剛登陸廣東,本週超強颱風“樺加沙”再次直奔華南。展望後期,未來十天,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可能還會有1至2個熱帶氣旋生成。為何近期颱風扎堆影響我國?
專家&&,事實上,颱風並非夏季“特産”,一年四季都會有颱風生成。登陸我國的颱風最早在4月,最晚則在12月,其中7月至9月是生成颱風個數最多,也是颱風登陸最頻繁的月份。在氣象學上,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被稱為“秋颱風”。
從常年平均(1991年至2020年)看,秋颱風每年生成10.7個,其中有2.33個登陸我國。秋颱風從生成數量上與夏颱風基本持平,但登陸數量明顯偏少。
與夏颱風相比,秋颱風平均強度更強。在1949年至2023年登陸我國的秋颱風中,34.88%為颱風級別,17.95%為強颱風級別,4.10%為超強颱風級別。2024年第11號颱風“摩羯”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17級,62米/秒),其在超強颱風級別維持時間長達64小時。
同時,秋颱風登陸我國的地點普遍偏南。進入秋季以後,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位置逐漸偏南。因此,秋颱風最常見的登陸地為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和福建省。
如何應對超強颱風?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預防颱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防風,普通人除了做好常規的防範措施外,還要注意當地氣象&最新播報進行針對性防範。颱風雖然影響範圍大,但最大風力、風圈變化是比較大的,要注意風圈位置。大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城市,但農村地區的防範更需要重視,特別是一些抵抗力較弱的房屋,應該加緊增加防護,或者盡快撤離到安全區域。
國家海洋預報&提醒,沿海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做好防禦風暴潮的應急搶險工作,做好海水倒灌應對工作;沿海低窪地區和危房戶居民應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和游客撤離危險區域,關閉沿海危險區域浴場和游樂設施,禁止人員到海邊游玩;漁排、漁船等海上作業人員及時上岸避險。
記者:於子茹
剪輯:林媚
設計:史澤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