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發病人數超過35萬,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之一,但同時也是治愈率較高、患者5年生存率超80%的一種癌症。
向乳腺癌發起阻擊!從赴美求學攢下十幾本實驗記錄,到歸國創新改寫乳腺癌診療指南,這位醫者用30余載踐行初心:“讓乳腺癌患者生存更久、更有尊嚴。”
在國家癌症中心的辦公室裏,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翻開一本泛黃的實驗記錄冊。紙頁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和筆記,定格了上世紀90年代的海外求學時光。
面對先進而陌生的儀器設備,儘管起初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這名中國青年憑藉着刻苦學習,每天泡在實驗室,很快上手了研究,還把論文發表在頂級學術刊物上。工作簽證、綠卡,一切順理成章。
美國留學期間,徐兵河在租住的公寓前留影。(本人供圖)
彼時,中國的乳腺癌發病率尚不算高,腫瘤內科更是“冷板凳”。徐兵河在美國目睹了截然不同的景象:高發的乳腺癌病例,普及的早期篩查,創新的靶向治療研究。
“國內基礎比較薄弱,回去更容易發揮自己的特長。”他主動選擇回國。“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事,為國家做一點貢獻,心裏更踏實”。
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伴隨着大多數人生活方式巨變,國內乳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與時代共進,徐兵河以親身實踐見證中國乳腺癌診療水平的躍升。
徐兵河(左一)在查房時指導科室醫生讀CT片並制定治療方案。(本人供圖)
2010年,徐兵河團隊在湖北農村調研時發現觸目驚心的病例:一名婦女因X線檢查未發現腫塊,半年後發展為晚期乳腺癌。
多年在一線診療與研究,徐兵河研判,中國女性發病年齡高峰期為45歲至55歲,約比歐美國家早10年,且乳房組織更緻密,歐美通行的X線篩查在中國漏診率相當高。
“緻密型乳腺需要更適合的‘眼睛’!”他提出新方案:對45歲以下女性採用“超聲為主、X線為輔”的組合篩查,成本僅為國際標準的1/3,卻使早期診斷率提升40%。
這一模式隨後成為規範流程,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十餘年來,全國累計為上億人次提供免費篩查,乳腺癌早診率不斷提高。
徐兵河與他組織編寫的乳腺癌靶向治療專著。(本人供圖)
提升癌症生存率,不僅要讓早診早治更普及、更有效,也要讓晚期病人得到更大希望。
2021年,美國,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徐兵河登上講&,在這個領域內的重磅會議上公布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一款國産小分子靶向藥聯合化療,能夠有效延長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比傳統方案提升13.9個月。
取代國際標準方案,成為晚期乳腺癌二線治療首選,這個方案為患者帶來福音。此後,徐兵河率領團隊持續研究,推動三陰性乳腺癌治療進入ADC藥物(抗體偶聯藥)時代。
所謂醫者仁心,治愈身體,也要托舉心靈。
瀋陽一名患者,乳腺癌轉移後,生存期被“判定”僅剩1年。患者一度絕望,徐兵河及時伸出援手,理性分析了加入臨床試驗的得失之後,盡可能地安撫患者情緒。“8年了,她看著兒子讀完研究生、參加工作。”説到這裡,徐兵河的眼角泛起笑意。
他深知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鬱比例高。“治病不是冷冰冰開藥方,醫生要尊重理解患者的恐懼感,最大限度贏得信任,盡量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徐兵河(右)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網 陳傑 攝
隨着乳腺癌逐漸步入“慢病管理時代”,徐兵河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挑戰:推動跨學科管理,組建涵蓋腫瘤科、心內科、骨科、婦科、心理科等的跨學科“全周期健康管理聯盟”;在團隊中推行“亞專科導師制”,悉心培養細分領域的青年骨幹;科普不遺餘力,提倡通過控制肥胖、減少激素暴露、倡導母乳喂養等,將乳腺癌的預防關口前移……
從出診到教學,從藥物臨床研究到參加學術研討,徐兵河每天的日程表滿滿當當。
當年輕醫生們圍在他身邊討論新藥試驗數據時,窗外雨後初霽,陽光灑落。
“老一輩要有超前的眼光扶持新人,這是我們的任務。”徐兵河説,“攻克癌症,要靠一代代人接力攻堅。”
策 劃:儲學軍 車玉明 陳芳
統 籌:吳晶 李曉雲 李由
記 者:董瑞豐
編 導:關心 劉袁媛
攝 像:劉慶生 劉廈 陳傑 趙鵬 高民輝
導 播:李何銘 彭雨荷
調 音:李園麗
設 計:史澤瀚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國內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