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 | 用時最短的世界紀錄,為什麼頻繁刷新,又為什麼面臨爭議?_2024巴黎奧運會_新華網

巴黎奧運會 | 用時最短的世界紀錄,為什麼頻繁刷新,又為什麼面臨爭議?

2024-08-07 19:06:1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巴黎8月7日電(記者王沁鷗、董意行、何磊靜)4秒75——作為一項競技體育的世界紀錄,這個數字聽起來比博爾特的9秒58還“瘋狂”。6日,在巴黎奧運會男子速度攀岩資格賽中,18歲的美國選手沃森用4秒75的時間攀上了15米高的速度賽高墻,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該項目世界紀錄。而這,已是這項紀錄自2021年來第11次被刷新了。

  8月6日,沃森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這無疑是所有奧運項目中用時最短的世界紀錄,4秒多的時間還不夠成年人完成兩次完整呼吸。而該項目女子紀錄也令人咂舌,波蘭人米羅斯瓦夫在5日一天之內兩破紀錄,最終將其定格在6秒06,也是奧運會上用時最短的女子項目世界紀錄。自2021年以來,它也已經刷新9次了。

  現場看速度攀岩,場面是極為震撼的。它快到很多人第一次看比賽時,都以為運動員是被保護繩拽上墻的,因為實在無法相信人類在垂直方向上,竟能快得像在地面上飛奔一般。直到觀看慢鏡頭回放,發現保護繩明顯處於松弛狀態,並沒有承受下方運動員的體重時,人們才意識到:人類的運動能力,的確超乎想象。

  這是無加速的世界盃速度攀岩比賽動圖

  一個已經快到如此地步的紀錄,為何紀錄刷新頻率還能如此之高?

  第一個原因是項目的標準化。競技攀岩下設三個分項,歷史最悠久的是難度和攀石,它們在巴黎奧運會組成了全能項目。二者保留了更多戶外攀爬的元素,其比賽線路每次比賽都是全新的,就像大自然的環境也從來不會重復一樣。普通人去岩館體驗攀岩運動,接觸的也大多是這兩個項目。

  但速度項目的攀岩墻卻是全球統一、男女通用的:15米高、5度傾斜角、並列兩條3米寬的賽道、20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大手點,以及11個同樣完全相同的小腳點。運動員無論在全球各地哪訓練、比賽,遇到的都會是相同的賽道。

  這就意味着,運動員的攀爬過程也可以是固定的一套動作,並且可反復打磨、精進技術細節,以達到更快的效果。

  圖為國際攀聯發布的標準速度攀岩墻正面示意圖

  國際攀聯發布的速度攀岩墻施工圖

  第二個因素是攀岩運動在奧運會上地位的提升。觀察該項目世界紀錄的進化史可以發現,紀錄刷新頻率的明顯提高發生於2021年,也就是東京奧運會後。這是因為速度攀岩在巴黎奧運會上首次作為獨立的項目設置獎牌,讓各代表團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陡增。一些國家也開始用政府保障訓練的形式,鼓勵速度攀岩的發展。

  印度尼西亞隊就是一例,他們的隊員長年在一起集中訓練。其中,男選手萊昂納多在6日的巴黎奧運會資格賽中爬出了4秒79,平了當時尚未作古的前世界紀錄。

  5月18日,中國選手伍鵬(左)和印度尼西亞選手萊昂納多在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的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在東京奧運會,第一次亮相奧運賽場的攀岩將速度、攀石和難度組成了一個全能項目,許多選手在東京都比得很痛苦。但國際攀聯副主席小日向徹認為,作為奧運“新人”,攀岩在東京的“妥協”換來了成果。在奧運會整體規模嚴格受控的時代背景下,攀岩在巴黎的金牌數卻增加到了4塊,是東京的成功讓國際奧委會看到了攀岩項目的潛力。

  “單獨設項對速度攀岩的推動非常大。”6日,沃森在破紀錄後説。

  第三是適合速度攀岩的科學訓練手段正不斷進化。中國攀岩隊科研負責人袁國慶介紹,作為新項目,速度攀岩與任何傳統速度項目都有不同。游泳、田徑等項目中,運動員的動作是規律、重復的,但速度攀岩賽道的岩點分佈不是均勻的,選手的每個動作都不一樣,上升軌跡也不在一條直線上,因此無法完全照搬傳統速度項目的技術診斷思路,需要一套適應項目特點的新方法。

  在全球範圍內,各隊都在進行自己的嘗試。法國隊曾利用過航空航天部門的訓練基地,對運動員進行3D影像學分析;波蘭隊用無人機跟拍過攀爬的運動員,收集到影像後進行技術分析;中國隊也採購過國外一套裝備,在岩點上加裝傳感器,來監測運動員觸點的時間等各項數據,但效果並不理想。

  “現在各國的訓練科研競爭也很激烈。”袁國慶説,以前在網上可以輕易找到披露國際頂尖選手訓練水平的論文,但現在這些數據已是機密。因此在巴黎周期,中國攀岩隊研發出了適合自己的影像學技術診斷系統,從硬體裝備到算法搭建均完全自研。其基礎邏輯是:收集運動員高精度的攀爬影像,基於這些影像去拆解動作,分析其合理性,尋找可以優化的細節;甚至可以基於理論為運動員設計一套理想動作,再根據實際攀爬去調整。

  圖為中國選手鄧麗娟在冬訓中查看自己的攀爬視頻

  “現在運動員要改動作,基本都要參考這套系統的結論。”袁國慶還透露,基於科研數據,目前的世界紀錄仍有可提升的空間。

  説完不斷提升的原因,再來聊聊這個紀錄面臨的爭議。

  速度攀岩的標準賽道是在2007年投入使用的,其設計者——法國攀岩定線員雅基·古道夫最開始的野心,是“設計一種像田徑100米跑道一樣的東西”。許多觀眾也確實覺得,速度攀岩就像岩壁上的“飛人大戰”。血脈僨張的兩兩對決、瞬間成敗的大悲大喜、不斷刷新的世界紀錄,都給攀岩這個至今在全球仍算小眾的運動帶來了更多曝光。

  經典體育社會學著作《從儀式到紀錄:現代體育的本質》一書中指出,對量化和紀錄的偏愛,是伴隨工業文明産生的現代體育最突出的特徵,這反映了現代社會對高效、進步的一種追求。擁有世界紀錄的體育項目,天然就比其他項目更合現代人的胃口。

  另外,只需幾秒就能完賽的速度攀岩,無疑踩在了傳播潮流的點上。“我們在全球各地的轉播商那裏都接到過這樣的要求:不要完整直播信號,只要精彩瞬間剪輯。”國際攀聯的賽事運營經理費德里科·費羅説,觀眾們碎片化的注意力,逼迫着賽事提供更密集的亮點、高潮。“發展速度項目可以幫我們觸達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

  但速度攀岩也一直伴隨着爭議。在攀岩入奧前,這個項目已經擁有了黏性很高的從業者、愛好者和觀眾社群,他們有着自己引以為傲的項目文化。由於項目從戶外運動發展而來,資深岩友非常珍視人類在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時展現出的創造性。因此,標準化的競賽模式,在一些岩友眼中與戶外攀爬的精神相去甚遠。要求更換賽道,或者恢復使用隨機賽道的呼聲一直都存在。

  “我們確實考慮過在東京奧運會後就更換賽道。”小日向徹回應道,“但這個項目的成績還在飛速提升,現在換賽道對於選手是不公平的。”

  2024年4月,小日向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袁國慶也認為現在換賽道有些可惜,而且他並不認為速度項目是呆板的“應試考試”:“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每個運動員的攀爬路線可能都不一樣。一共20個大點,頂尖男選手只會用到十三四個,這是一代代選手不斷摸索出來的結果。”他介紹,優化攀爬路線的過程也是一種創造,很多改進都源於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大膽想象。比如現在的衝刺動作,業界稱為“三步直上”技術,就是中國運動員在2022年首次試驗成功,並迅速被其他隊伍應用到比賽中的。

  “這個動作對男子紀錄最終突破5秒,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袁國慶説。

  而目前速度攀岩的領軍人物沃森則認為,速度攀岩拓展了攀岩的項目文化。“看一場速度攀岩的比賽,是周六晚上最適合幹的事之一。”他説,“它和攀石、難度攀岩確實不同,它有自己的精彩。我希望攀石和難度的支持者們給速度攀岩一個機會,來看看人類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以做成什麼令人驚嘆的事。我相信還有很多維度可以讓攀岩變得特別。”

  8月6日,沃森在巴黎奧運會男子速度資格賽後慶祝勝利。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今年4月,在中國江蘇吳江,沃森對新華社記者説了一段相當詩意的話,來描述完成了一次完美攀爬時的感受:“每個人身體裏都有一群蝴蝶,當你(在攀爬中)做對了所有事,那群蝴蝶會自己帶着你飛起來。”

【糾錯】 【責任編輯:余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