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産糧第一大省見證“收穫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16:06:22
來源:新華網

在中國産糧第一大省見證“收穫季”

字體:

  在七台河市勃利縣恒山玉米專業合作社的一處地塊,收割機在進行收穫作業(9月14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哈爾濱9月23日電(記者孫曉宇)秋風拂過黑土地,豐收畫卷在中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徐徐展開。今年這個省主要糧食作物長勢喜人,各地正陸續進入收穫季。

  在“中國優質稻米之鄉”五常市,稻米收穫已拉開序幕。田間地頭,“新米上市”的牌子格外醒目,不少“新農人”手持手機在稻田邊開啟直播,向全國消費者推介今年的新季稻米。

  “合作社種了1萬畝‘中科發5號’水稻,預計今年畝産可達1200斤以上,比去年多收100斤。”五常市草廟村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中國説。目前,合作社已啟動大面積收割,自有加工廠可以從稻穀烘乾、加工到倉儲全流程銜接,確保顆粒歸倉。

  魏中國介紹,以前稻田的小池子約一畝,現在通過格田改造,去掉田埂、化零為整,變成七八畝甚至十畝的大池子,讓大型農機具可以順暢作業,提高田間管理效率,實現節本增效。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黑龍江省聚焦糧食單産與品質提升,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及全過程防災減災,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長勢好於去年同期。

  在五常市一處稻田,稻田裏“新米上市”的牌子格外醒目(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在位於哈爾濱市雙城區的融沃(黑龍江)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記者看到,連片的高蛋白玉米迎風挺立,飽滿的果穗沉甸甸地垂下。

  “這是今年首次種植的高蛋白玉米,今年積溫充足,玉米長勢不錯,預計10月上旬便可大面積收穫。”融沃(黑龍江)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宮慶亮對豐收充滿信心。

  “據測算,玉米原料的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噸飼料成本可以降低50元以上,有助於降低飼料、養殖企業生産成本。”宮慶亮説,種植這種玉米前景廣闊,他們決定先行先試。

  宮慶亮説,公司在哈爾濱、黑河等糧食主産區種植玉米、大豆共計200萬畝。為穩妥推進新品種種植,他們選取約一萬畝連片土地作為高蛋白玉米試驗田。試驗田配備公司自有大型農機具,採用大壟密植技術,搭配精細化田間管理,還為玉米投保農業保險,以加速高蛋白玉米的生産測試、迭代研發與應用推廣。

  “農機作業通常在較為偏遠的農田,秋收時我們採取‘人停機不停’的方式搶收作物,這時就需要農機能夠持續穩定作業,所以需要持續引進新型農機裝備,提升作業的質量和效率,以適應規模化種植。”宮慶亮説。

  近年來,宮慶亮所在的公司持續加大農機投入,已採購拖拉機、收割機等各類農業機械200多&(套),總價值超過6億元。這些設備為高效完成耕種管收全流程提供保障。“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設備檢修,為糧食大面積收穫做好充足準備。”宮慶亮説。

  9月17日在五常市拍攝的稻穗。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在七台河市勃利縣恒山玉米專業合作社的一處地塊,一台&&型收割機往來穿梭,一排排飽滿的大豆植株被捲入機身。

  “今年合作社共種植7萬多畝作物,其中玉米3萬畝、大豆4萬畝,9月14日便開始收穫工作,比往年提前了約半個月。”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説,今年積溫偏高,作物成熟時間提前,整體長勢遠好於往年。為搶抓農時,合作社投入七八十台大型收割機,每天從清晨五點半持續作業至晚上八九點鐘,預計10月15日前後就能全面完成收穫任務。

  今年這家合作社運用無人機飛防作業、“一噴多促”等現代化植保手段,採用大壟密植技術,在壟上種植四行大豆。“相較於此前壟上三行的種植模式,如今大豆每公頃産量可超過7000斤,比之前提升了20%。”單慶東説,玉米畝産也超過一噸,豐收有保障。

  這家合作社還積極探索增收新路徑,試種了附加值更高的黑豆。“黑豆公頃産量約6000斤,市場價每斤3.2元,比普通大豆高出1元,種植效益大幅提升。”單慶東説,未來計劃進一步擴大黑豆種植面積。目前,合作社已有128戶農戶以土地入社,秋收賣糧後將及時兌現分紅。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