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江南的水榭與北國的宮苑間,古人以山石為骨、流水為脈,在園林的方寸間摹寫天地秩序。從滄浪亭的漏窗借景到頤和園的山水造勢,每一處亭&都藏着 “明理守道” 的哲思 —— 這不僅是造園的技藝,更是中國人對 “天道有序” 的深刻體悟。
6月16日,由新華網、貴州茅&&合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專題節目《國寶美鑒》正式上線熱播。節目共十五集,從五個維度解碼國寶背後的文化密碼。
《國寶美鑒》第十一集《修園牧林》,講述中國園林從宋代滄浪亭到清代頤和園的發展,展現其借景等造景手法、“有無相生” 的哲思及 “明理守道” 的文化內涵。
據説,北宋蘇舜欽被貶後購地築園,依水造亭,取《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之意命名,將仕途失意的豁達融入山水。這座宋代園林以 “山石為骨、古木為魂”,入門可見黃石嶙峋、蒼勁古木,屋舍環山而建,長廊婉轉間設百餘漏窗 —— 一窗一景,將園外碧水與院內景致渾然相連,堪稱 “借景” 手法的絕唱。蘇舜欽未曾想到,他以 “漏窗” 打破內外界限的巧思,正是對 “有無相生” 之道的實踐:園林的 “無限”,恰在有限空間對天地的謙卑借勢中。
當江南園林的雅致傳入北方,便有了頤和園(初名清漪園)的 “超 plus 版” 演繹。1750 年,乾隆帝以 “山稱萬壽水清漪” 定名,在選址與布局上恪守 “山水不可奪勢” 之理:借景三山五園,既顯皇家威儀,又藏 “以禮制欲” 的治國之道。
與滄浪亭 “清水微漪” 的靈動不同,頤和園以皇家標準重構山水:水質需清可見影,水面忌動靜過大以保漣漪韻律,亭&樓閣依山傍水卻不奪山水之美。這種 “融於自然而超越自然” 的追求,讓這座北方園林既承江南造園的 “借景” 精髓,又以規模與氣度詮釋着 “理之所至,物之所成”—— 正如乾隆詩中所言,園名 “清漪”,恰是對 “水之理” 與 “園之境” 的雙重注解。
從滄浪亭的漏窗到頤和園的山水,中國園林始終踐行 “明理者不違時,守理者自成章”。匠人以 “借景” 呼應天地之勢,以 “漏窗” 溝通內外之境,實則是對自然規律的謙卑遵從。
園林以山石立骨、流水為脈,借景框景藏天理,漏窗隔景循章法,因循理而成萬千氣象。而茅&於杯酒之中守循道之心,如園林有守理之骨。理與道相融,方得亭&映水的靜美,亦得佳釀傳世的悠長,行穩致遠,皆在這循理守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