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完成批復,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據介紹,我國數據中心大多分佈在東部地區,由於土地、能源等資源日趨緊張,在東部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難以為繼。而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要像‘南水北調’‘西電東送’一樣,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優勢,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相關負責人&&。
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規劃的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分別是張家口集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集群、蕪湖集群、韶關集群、天府集群、重慶集群。每個算力樞紐內規劃設立了1至2個數據中心集群,這些集群類似於交通樞紐中的客運車站,負責匯聚和承接大量的數據流量和處理任務。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上&&,截至2024年6月底,“東數西算”八大國家樞紐節點直接投資超過435億元,拉動投資超過2000億元,機架總規模超過195萬架,整體上架率達63%左右。“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以來,東西部樞紐節點間網絡時延已基本滿足20毫秒要求,新建數據中心PUE(電能利用效率)最低降至1.04,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遷移,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pagebreak
“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算力資源東西分佈不均現象顯著改善,集約化態勢初步形成。
為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以算力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於2023年12月聯合印發《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綜合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初步成型等一系列目標。
在政策引導下,圍繞算力樞紐節點的網絡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實施意見》明確,強化“東數西算”規劃布局剛性約束,國家樞紐節點外原則上不得新建各類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進一步推動各類新增算力向國家樞紐節點集聚,將國家樞紐節點打造成為國家算力高地。
《實施意見》還提出“東數東算”和“西數西算”,與“東數西算”協同推進。國家數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數東算”“西數西算”是對“東數西算”的補充完善。由於網絡時延等限制存在,並非所有算力服務場景都適用“東數西算”,三類場景共同構成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的算力服務體系。
如針對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推理、機器學習、視頻渲染、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高時延業務場景,通過“東數西算”的方式實現東部業務向西部風光水電豐富的區域遷移,實現東西部協同發展。如自動駕駛、證券交易等低時延業務場景則可以通過“東數東算”“西數西算”的方式實現就近計算,實現區域內算力資源的集約利用,提升算力使用的效率。
pagebreak
2025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提出到2029年,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這標誌着中國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將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劃分為四部分:算力設施,流通設施、網絡設施和安全設施。網絡設施提供高速泛在的連接能力,算力設施提供數據深加工的關鍵計算能力,流通設施提供跨域數據高效流轉的流通能力,安全設施保障數據要素關聯計算和共享流通過程的安全。四個設施共同支撐數據要素能夠“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指引》的發布,將進一步與“東數西算”工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相結合,以人工智能應用為牽引,不斷促進各類新增算力向國家樞紐節點集聚,推動算力、算法和數據的融合創新,打通數據共享流通的動脈,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