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參會嘉賓共同簽署併發起倡議,助力我國高校高質量創新發展。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教育創新培育新動能。9月20日,新華網“學術中國-知識産權服務&&”(以下簡稱“學術中國”)賦能高校高質量發展合作交流會在瀋陽舉行。交流會圍繞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新技術實現高校學術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等相關議題展開,42所院校代表及教育行業專家共同探索建立知識産權服務領域的標準和規範,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謀劃高校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負責人張濤致辭。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高校作為基礎科研的主要實踐者,在原始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負責人張濤在致辭中&&,新華網將開創學術與知識産權數智發展新體系新&&,發揮人工智能新技術能力,多維度重構智慧健康的學術科研大生態。他&&,學術中國將積極構建合作共贏的學術生態體系,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勢能。
遼寧傳媒學院校長宋吉鑫致辭。
遼寧傳媒學院校長宋吉鑫介紹,遼寧傳媒學院持續探索人工智能領域在高校發展中,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及場景應用與服務等方面的發展。他&&,目前正處在一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産權在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日益凸顯。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對知識産權的重視與運用,更是關乎教育質量提升與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希望通過借助“學術中國”助力高校學科和專業建設,科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尤其在助力科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推進,為遼傳師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基礎科研的資源。
遼寧教育學會新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崔守軍致辭。
遼寧教育學會新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崔守軍提到,“學術中國”是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産生的綜合智能知識産權服務&&,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挖掘和分析學術領域熱點及趨勢,為學術研究選題、策劃提供參考和依據。“學術中國”多維度、全流程、高質量的服務支撐,將能為高校創新發展、專家學者學術創作提供有力保障。
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白瑋致辭。
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白瑋在致辭中&&,本次交流會搭建了跨領域交流的&&,各方積極探索協同發展,建立教育與科研的深度交流鏈結,一同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他&&,教育人要深入基層,走向教育前沿,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樹立憂患意識,積極進行自身優化和創新改革,將自身融入時代發展,時代變革。
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現場進行專題報告。
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在《新華網‘學術中國-知識産權服務&&’賦能高校高質量發展》專題報告中提到,“新華AI學術科研助手”將為創新型學術科研提供學術問答、文獻解讀,以先進、高效的學術科研支持和知識服務,切實促進學術創新、提升研究效率、服務創新潛力和科研效率;&&“新華原創助手”將為廣大學者在學術創作、科學研究等方面提供強大能力;同時,通過新華文獻查重、AIGC檢測、文獻校對、文獻學術分析等工具為各類學術成果保駕護航。他提到,原創授權、版權運營等板塊旨在保護原創作品各項合法權益,全面建設“知識産權+”、“學者+”、“學術機構+”、“版權保護+”服務能力。同時,新華網將組織系列主題專題報道、對話專家學者等融媒體形式,助推高校學術科研影響力持續走高。
學術中國技術人員曾彪發布《AI科研&&助力高校科研提質增效》報告。
目前,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AI將重塑和賦能各行業的未來創新發展。學術中國技術人員曾彪在《AI科研&&助力高校科研提質增效》報告中提到,在學術研究、科研創新、課程學習、模型訓練等各個維度,AI將打破高校傳統模式,提供一套全新的智慧方案重構數據分析、文獻處理、問題解答在內的100+學術場景,為高校量身打造AI模型&&,讓每位學者都能輕鬆創建專屬個人的第二大腦和智能助手,助力學術科研提質增效。通過詳實的內容和案例,充分闡述了人工智能的價值、重要性和眾多應用場景。
學術中國編審人員劉衛珍解讀《遼寧省高校授權有效狀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統計及評估排行》報告。
學術中國編審人員劉衛珍現場解讀《遼寧省高校授權有效狀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統計及評估排行》報告。該報告是新華網-學術中國知識産權服務&&依託國家知識産權局數據基礎結合自身算法,對遼寧省各高校授權有效狀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進行盤點、評估,經過分析整理後從數量、價值等關鍵指標,對其進行總結和橫向比對,為高校成果創新、專利價值評估轉化提供專業指導意見。
圖為新華網數字産業中心總經理李春瑩、新華網學術中國知識産權服務&&代表張鑫、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白瑋、遼寧教育學會新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崔守軍和中軟信息技術創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飛共同宣告“學術中國遼寧省高等院校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會議現場正式宣布成立學術中國遼寧省高等院校服務中心。中心由將新華網“學術中國-知識産權服務&&”聯合地方合作夥伴全面助力遼寧省廣大高校高質量發展。
圖為現場舉行以“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新技術實現高校學術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圓桌論壇環節。
現場,周益增主持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新技術實現高校學術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圓桌論壇環節。瀋陽工學院常務副校長公丕國、瀋陽城市建設學院校長助理張蕾、遼寧傳媒學院新聞學院院長張瀟予分別就“當前高校在科研評審,保障學術創新質量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如何運用‘AI+’助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與信息化建設?”“如何為高校學術創新提質增效?保護創作者權益、激發創作熱情。”三個議題展開交流探討。旨在積極擁抱和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期,充分發揮AI技術能力,為教學、科研和評價提質增效、原創護航,彰顯知識版權價值,做好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營服務。
現場,來自瀋陽城市學院、瀋陽工學院、遼寧何氏醫學院、瀋陽科技學院、瀋陽城市建設學院、遼寧傳媒學院、遼寧廣告職業學院、瀋陽北軟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遼寧師範大學海華學院、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錦州醫科大學醫療學院、大連科技學院、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大連藝術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大連楓葉職業技術學院、大連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大連裝備職業技術學院、遼寧財貿學院、大連財經學院、遼寧理工職業技術大學、大連軟體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理工學院、大連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瀋陽航天航空大學、瀋陽建築大學、瀋陽理工大學、瀋陽大學、瀋陽體育學院、瀋陽工程學院、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瀋陽工業大學等40余所高校代表參加本次交流會。(尹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