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與時代同行”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萬達小鎮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黔東南州人民政府主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雒樹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古小玉,貴州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於傑,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黔東南州委書記李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等嘉賓出席。來自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有關省、區、市非遺管理部門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和眾多媒體出席開幕式。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貴州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於傑,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人民政府州長楊光傑,丹寨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張登利在開幕式致辭。
川劇變臉《古蜀天邊行》
開幕式上發布多項內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播藍皮書2025》《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藍皮書2025》是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匯聚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共同編撰的精品力作,對2024年非遺傳播工作以及非遺與旅游融合工作進行了系統梳理、深度剖析,特別是2024年“特別致敬非遺活動”“最具傳播影響力非遺活動”和優秀案例的發布,引發全場關注。現場還發布了“五好非遺大集”品牌,“五好非遺大集”是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多年實踐形成的優勢活動,其以“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好用”為核心特質,為游客打造全新的非遺體驗;而貴州非遺數字典藏館的上線,為非遺插上翅膀,讓文化瑰寶突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
開幕式上,侗族大歌《天籟之聲》、川劇變臉《古蜀天邊行》、陜北説書《三秦之聲》、醒獅、咏春、粵劇《獅武嶺南》、民族團結大聯歡《多彩和鳴》等由多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融合編排的節目先後登場,展現了非遺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活力。
醒獅、咏春、粵劇《獅武嶺南》
開幕後,千人非遺盛裝展演拉開“五好非遺大集”序幕。由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苗族蘆笙舞、苗年、苗族蠟染、石橋古法造紙、苗族賈理、苗族古瓢琴舞、苗族服飾等丹寨縣內的八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組成的8大展演方陣沿着街道徐徐前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表演者們身着華麗的傳統服飾,手持精美的非遺手工藝品,以街道為T&,熱情地向觀眾游客們展示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彰顯非遺魅力。
本次年會和非遺周活動由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丹寨縣人民政府承辦。眾多非遺保護人員和群眾參加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