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打卡攻略|傳統技藝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5 10:21:58
來源:新華網

第三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打卡攻略|傳統技藝篇

字體:

  傳統技藝篇即將揭開“五好非遺大集”上“千年匠心”的神秘面紗。每一個非遺技藝背後,都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與審美。讓我們放緩腳步,走進這些“活”的技藝,看如何以一針一線、一雕一琢,編織出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圖譜。

榮昌折扇製作技藝

  榮昌折扇,中國三大名扇之一。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經青山、棕風、蘇練、尾莊等16個工段145道工序精製,開闔颯颯有聲。郭沫若、張大千等文人畫家曾揮毫題繪,賦予詩畫意境。這方寸雅物,指尖流轉間藏千年匠心與文化溫度,極具藝術與收藏價值。

戲曲頭飾點翠技藝

  戲曲頭飾點翠技藝源於中國古代點翠工藝。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而且永不褪色。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汝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傑出代表,具有配料絕、變色絕、裂紋絕、應光絕四大特色。配料絕在原料選取嚴謹,採用當地一定範圍內的高嶺土、瑪瑙石等;變色絕於獨特的支釘托燒疊燒技法,通過火照觀察掌控釉色變化;裂紋絕是指釉面斜裂,形成蟹爪紋、冰裂紋等;應光絕表現為産品隨光線強弱呈現不同色澤,釉下氣泡如漫天星辰。歷史上汝窯所燒精品均為皇家御用品,蘊涵唐宋的文化藝術精神,結晶着唐宋的科技水平與能力在中國制瓷史上佔有顯著地位。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逐漸演繹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戲劇。濟南皮影戲人物形象寫實、臉型圓潤,表演聲情並茂。演唱形式由“摩調”不斷豐富,融合山東梆子、五音戲、西河大鼓、山東琴書等曲調,同時加以鑼鼓伴奏形成了獨特的戲劇形式。

道明竹編

  道明竹編起源於秦代,以慈竹為原料,經選竹、破竹、編織等數十道工序製成。製品有立體、平面、瓷胎三大體系,兼具實用與美觀。其工藝精湛,圖案多樣,是川西風土文化的代表。2014年,道明竹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滿族刺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滿族刺繡是根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滿族祖先的傳統民間手工刺繡。繼承了古代百姓使用的傳統針法雞爪針,現發展為三角針,刺繡出的作品細緻精巧、色彩艷麗、景色逼真,既有江南刺繡的柔美又具北方人粗獷豪放,大氣磅礡的性格特點,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工藝。

揚州通草花製作技藝

  “通草花”是一項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以中草藥通草、宣紙、鐵絲等為主要原料製作成倣真花木,亦是最早的“宮花”之一,古代常作為貢品進獻宮廷,被稱為中國的“永不凋謝之花”。主要作品為盆景、插花、簪花飾品、擺件等各類工藝品。

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海南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傳統文化核心,有“紡織活化石”之稱,它以棉、麻為原料,需經紡、染、織、繡四大工序。染色用植物汁液,色彩自然持久;織繡含單面織、雙面織等技法,圖案多展現自然、圖騰,風格古樸絢麗。這一技藝不僅是黎族服飾的製作基礎,更承載着民族歷史與生活智慧,是海南重要的文化符號。

  現場還有更多非遺傳統技藝等您來打卡,9月16日讓我們丹寨見!

【糾錯】 【責任編輯:邢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