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本科考編,為中年人才打開“機會之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3 09:12:44
來源:新京報

38歲本科考編,為中年人才打開“機會之門”

字體:

  考公、考編率先打破年齡限制、先行先試,無疑能對整個社會産生積極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35歲門檻”有望真正成為過去式。

  據報道,近日,四川、上海、山東等多地進一步放寬了考編年齡限制。如今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遂寧市宣布將下半年事業單位的招聘年齡放寬到本科38周歲及以下,研究生43周歲及以下。

  今年8月,上海市2025年度考試錄用執法類公務員公告也顯示,報考條件為年齡在18周歲以上,38周歲以下。再加上去年10月,中央機關公務員招錄對2025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年齡放寬至40周歲以下,不少身份在省考中也同步做出調整。

  考公、考編這兩項關乎國本、牽動社會神經的人才選拔大計,都持續顯現打破“35歲門檻”的政策風向,特別是在面對高學歷人才,以及部分基層和專業技術崗位的招聘上,釋放出更加積極靈活的信號。

  長期以來,“35歲門檻”一直是橫亙在無數中年勞動者心頭一道難以言説的疤痕。面對各種有形、無形的年齡限制,即便擁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出眾的業務能力,不少優秀的中年人才也只能望而卻步。

  不只是招聘和考試,在各種人才評定、崗位晉陞、人員優化中,35歲以上的群體似乎總是機會最少、風險又最高的那一批人。一邊剛剛步入“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擔負更多責任的人生關口,一邊又要面臨處處受限的尷尬困境,也難怪輿論對“35歲門檻”如此敏感。

  除了持續不斷的輿論呼聲,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促進充分就業”“消除就業歧視”等議題廣泛建言獻策,也建議明確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寫入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這都再次凸顯了打破“35歲門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今,在各地考公、考編的相關政策中帶頭落實,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方面,這是對我國勞動力結構變動的正確認識和積極布局。據教育部統計,當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人,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勞動力素質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轉變,以“學歷+年齡”篩選人才的傳統政策,顯然已無法適配更加成熟、優質的勞動力市場。

  與此同時,隨着老齡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以及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推行,將各項年齡指標適當延後,以構建更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也有利於釋放不同年齡段的人才紅利,避免人力資源浪費,更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缺口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招聘規則,一直都是整體就業市場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由這些機構率先打破年齡限制、先行先試,無疑能對整個社會産生積極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當體制內的崗位向年齡跨度更廣泛的群體平等開放時,其風向標意義,也會促使全社會重新反思和審視“35歲門檻”的片面問題,最終形成“能力優先、適配優先”科學、公平的用人觀念。

  當然,打破用人單位的年齡歧視、建立科學人才評價標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從少數單位示範引領到形成普惠的用人機制,還需要從財政、制度、法律等方面予以及時的配套與跟進。

  但無論如何,取消35歲考編限制,就像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必將是深遠且積極的。

  公眾更樂於看到的是,未來不止在體制內,也不再限於40歲、45歲,絕大多數人才的選拔、崗位的評聘都應當淡化年齡的門檻,回到最純粹、普遍的公平上,創造一個真正能人盡其才、友好包容的“人本”社會。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