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有所育”惠及千家萬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09:10:34
來源:光明日報

讓“幼有所育”惠及千家萬戶

字體:

  不久前,國家衞生健康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為解決“托育難”這一突出民生問題提供了政策指引,呼應了萬千家庭對“幼有所育”的迫切期盼。加快織密普惠托育這張民生保障網,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城鄉、優質普惠的托育服務體系,成為打通育兒保障“最後一公里”的迫切任務。

  普惠托育服務本質屬於公共服務範疇,政府在體系建設中承擔着主導責任。“十四五”規劃綱要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列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明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這充分彰顯出黨和政府推動實現“幼有所育”的堅定決心。

  建設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構建覆蓋廣泛、形式靈活、成本可負擔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應在“普”與“惠”兩個關鍵字上下功夫。

  所謂“普”,是指擴大托育服務覆蓋範圍,促進區域均衡。當前我國托育服務體系存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不均衡,應重點補齊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的托育服務短板,推動城鄉間、區域協調發展。服務供給和空間布局應精準匹配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既要努力實現“隨處可托”,提升服務的可及性,也要避免資源閒置浪費。例如,在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許多科技園、産業園在規劃之初就同步引入托育機構,讓職工們實現“帶娃上下班,省錢又心安”。同時,應創新全日托、半日托、臨時托、計時托等多種服務形式,更好地滿足不同家庭的差異化托育需求。

  所謂“惠”,是指降低服務成本,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高效盤活利用現有資源是重要途徑。可以考慮充分挖掘社區中心、企事業單位閒置場地、幼兒園富餘空間、醫療衞生機構等現有公共設施的潛力,用於發展托育服務。此外,還可鼓勵發展面向大眾、收費合理的民辦托育機構,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靈活性和多樣性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公共托育服務的有力補充。

  數智時代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創新動力。發展智慧托育模式,利用科技提升安全、質量和效率,實現服務可追溯、風險可控制、安全可預警,是提升托育服務整體水平的應勢之舉。

  技術應用是智慧托育的基礎。在普惠托育機構優先普及視頻監控、環境傳感、人臉識別門禁等基礎安全智能模塊,是保障場所安全與幼兒健康的有效手段。應加快建設區域性智慧托育服務&&,整合資源信息,提供“一鍵查詢、在線預約”等便捷服務。例如,浙江拱墅區通過開發“養育照護一鍵通”應用,讓家長能夠便捷享受保健托育、體檢預約、公益與培訓等服務,顯著提升民眾的便利度和資源匹配效率。推廣應用便捷的數字化工具輔助記錄和分析幼兒情況,還能提升照護服務的精細化水平。

  技術的有效運用離不開人才支撐。將智慧托育系統操作、基礎數據分析、信息安全規範等內容納入從業人員培訓和考核體系,有助於確保其熟練運用技術工具,提升服務品質。2025年4月,教育部首次將“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為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契機。推動産教融合,培養既懂嬰幼兒發展規律又掌握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有助於行業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提升。同時,為家長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與必要支持,降低智慧服務的使用門檻,讓技術創新惠及更多家庭。

  托育難題背後,是億萬家庭對“幼有所育”的深切期盼。普惠托育體系的完善程度,關係國家未來的活力與根基。以普惠可及為目標,以智慧創新為助力,加速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城鄉、優質高效的托育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打通育兒保障的“最後一公里”,讓“幼有所育”的陽光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項惠及民生、着眼長遠的工程,值得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陳瑤)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