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眼虐貓”係AI擺拍,治理網絡謠言當有新應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5 13:06:48
來源:光明網

“挖眼虐貓”係AI擺拍,治理網絡謠言當有新應對

字體:

近日,“貴州文昌閣多只小貓被挖眼砍斷四肢”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相關內容為: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在貴州貴陽文昌閣附近發生多起虐待或虐殺小貓事件,其中包括一隻常被游客打卡拍照的網紅貓。該話題發布後,迅速引起全國網友廣泛關注。然而警方調查沒有發現虐貓情況。後確認,此事係AI編造謠言,造謠者已被行政處罰。

然而,“挖眼虐貓”只是眾多AI擺拍傳謠事件之一。近來,多起類似事件引發公眾警覺。9月12日,公安部網安局公布了劉某嬌利用AI工具編造虛假險情案等3起網絡謠言典型案例。揆諸相關案例,要麼打着關切公共利益的旗號造假,要麼利用人們的好奇心製造謠言,其中不少案例都借助了AI技術的加持。

隨着AI技術普及,網絡謠言中AI謠言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在“有圖有真相”甚至有虛擬合成的視頻的加持下,更增加了普通人辨別真假的難度。事實上,不少網友對AI擺拍傳謠者帶來的虛假信息深信不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AI技術重組了信息碎片,以逼真的“現場感”增加了“可信度”;加之一些網友沉浸在碎片化傳播、激情式傳播的“爽感”中不求深究,自然很容易成為此類信息的受害者、助推者。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用AI技術製作某些場景,並無傳播意圖,但卻被“好事者”搬運、肆意傳播。這種情形表現出,AI時代信息交流和保護的語境中存在的複雜性和多變性。

不論如何,一旦非真實信息成了“爆炸新聞”,在始作俑者的加倍“發揮”下,惡意傳播謠言造成的危害性就可能大大增加。一些以“第一手資料”為賣點的擺拍傳謠事件極力追求刺激性和蠱惑性,很容易引起社會恐慌,“燃氣管道泄漏引發爆炸”“某地爆發傳染性疾病”便是常見案例。一些虛假宣傳刻意強調真實性,稀釋了權威信息發布的效果,對社會信任體系形成衝擊和破壞。此外,此類虛假信息往往喜好侵犯個人隱私和商業利益,給個體帶來無妄之災,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而由於“幾秒生成”的AI降低了造假、傳謠的成本,也令一些不懷好意者增加了造假、傳謠頻次,加大了危害程度。

對此類現象,必須堅定、持續地打擊和遏制,還互聯網一片安寧。唯有加大對於AI內容的監管,從根源上切斷AI擺拍傳謠的路徑,方能抵禦AI擺拍傳謠現象的“圍獵”,凈化上網環境。今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正式生效,要求用AI生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條音頻、視頻,都必須強制亮明“數字身份證”。該辦法的核心是構建了“顯式+隱式”雙重標識體系,對不同類型的AI生成內容提出明確標注要求,確保用戶與監管方能夠清晰識別內容的AI屬性。這無疑是對當前AI內容進行強化管理的關鍵一步。這一雙重標識體系有利於提高各方對AI內容的識別度,令試圖以假亂真的AI內容置於公共視野中接受有效監督。

但也要注意到,一方面,需要謹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趨向。現實中的案例説明,一些惡意用戶可以利用工具規避和刪除AI標識,戴上“真實信息”的帽子忽悠不明真相者,對此,需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和監管力度,及早應對惡意用戶“動手腳”;另一方面,AI謠言其實也是網絡謠言的一種形式,本質上,要扼制其傳播,除了在內容識別上加強管理,還需要&&落實好主體責任,全面履行審核責任。&&建立起事前預防、事中阻斷、事後嚴懲的全鏈條治理體系,阻止“換只馬甲復出”現象的滋生,已成為重中之重。監管部門則應對此類現象,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監管體系,並加大懲治力度。

總之,應對AI擺拍傳謠現象的高發,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實現共建共治。而作為受眾,面對紛繁複雜的網絡信息,擦亮雙眼、提升認知水平、避免被誤導和被利用,也是應有之義。(伍裏川)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