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父親社交賬號被回收”,人的“記憶權”如何安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1 10:43:59
來源:羊城晚報

“去世父親社交賬號被回收”,人的“記憶權”如何安放?

字體:

近日,一則“去世父親微信賬號被回收”的消息登上熱搜。一位網友在父親去世近十年後,發現其微信賬號因長期未登錄被系統回收,所有數據清空,唯一的情感寄託就此消失。這場由技術規則引發的“斷聯”之痛,折射出數字時代虛擬資産歸屬、&&治理與人性化服務之間的矛盾。(2月10日《湖南日報》)

  在數字化時代,社交賬號早已融入生活,成為維繫社交、記錄生活、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但圍繞賬號的規則卻存在爭議。以微信為例,長期未登錄且無財産的賬號會被回收,數據永久刪除。從&&運營的角度來看,這一規則有着充分的合理性:服務器資源需要優化,防止僵屍賬號佔用有限空間,同時也規避賬號被惡意利用的風險,保障整體的網絡環境安全。

  但當我們將目光從單純的賬號管理規則拓展到社交賬號的本質屬性時,事件的核心矛盾便浮出水面——社交賬號究竟應被定義為“財産”,還是特殊“情感載體”?我國民法典雖承認數據與網絡虛擬財産的財産屬性,但具體到社交賬號,法律尚未明確其是否可繼承。微信、抖音等&&規定賬號僅限本人使用,用戶離世後,繼承人無法直接繼承。這看似保護隱私,卻把數字遺産推向灰色地帶。逝者的聊天記錄、朋友圈承載生者情感,卻被歸為“&&資産”,讓人們在情感與權益維護上陷入困境。

  更值得深思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親屬為了自身的合法、正當利益,可以對死者的相關個人信息行使相關的查閱、複製、更正、刪除等權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但現實中,&&常以隱私保護為由拒絕配合。如國內首例QQ號繼承案,法院即以“隱私風險”駁回請求。法律在此展現出的滯後性,本質是數字時代立法者對“人”的理解未能跟上技術變遷。當數據成為記憶的載體,法律有必要重新定義“遺産”的邊界。遺産不應僅僅局限於物質層面的財産,更應涵蓋精神世界的延續,那些承載着逝者與生者情感羈絆的數據,同樣應當被納入遺産的範疇。

  在這場數字遺産的爭議與探索中,社交&&並非無動於衷。部分&&已嘗試在隱私政策中增設“逝者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允許近親屬申請數據備份或登出賬號。但這些措施仍屬被動響應,且操作門檻高、流程複雜。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事後的補救,而是事前的預警與選擇權。技術手段完全能夠實現這些功能,關鍵在於&&是否願意讓渡部分管理權,將人性化置於效率之上。

  數字遺産爭議背後,是技術社會對“記憶權”的爭奪。徹底解決這一複雜問題,需要多方協同。立法層面,國家應明確數字遺産的法律屬性,區分虛擬貨幣等財産性數據與聊天記錄等人格性數據,並制定差異化的繼承規則。&&方面則需建立更靈活的賬號管理機制,例如分級保存(核心數據永久留存)、親屬代理登錄等。用戶自身亦需提高數字遺産意識,通過生前遺囑、定期備份等方式主動管理數據。

  技術的終極意義在於讓人類更加自由、有尊嚴地存在。當一名用戶因失去父親的微信賬號而“哭到停不下來”時,我們不應僅僅將其視為個體的悲傷宣泄,而應從中敏銳洞察到時代對於記憶保存機制的集體焦慮。數字文明若想實現真正的進步,就絕不能將人類的情感簡單視為可隨意回收的“資源”,而應在一行行代碼中,融入更多溫暖人心的人性之光,讓技術成為守護人類情感與記憶的堅固堡壘。(孔德淇)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