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R數字音樂劇《敦煌·九色鹿王》劇照 受訪者供圖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有一幅創作於北魏時期的壁畫《鹿王本生圖》,描繪了釋迦牟尼的前身——九色鹿王慈悲救人的故事。以此為藍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天津市委宣傳部和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推出一部以青少年為受眾、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XR(拓展現實)數字音樂劇《敦煌·九色鹿王》。近日,該劇在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再次展現了數字化技術在電視傳媒與戲劇演出領域的雙重突破。
為什麼是“再次”?《敦煌·九色鹿王》的導演慕峰曾於2024年6月推出我國首部XR數字戲劇《麥克白》,引發業內熱議,國家大劇院首映現場2000多個座位被坐滿。此後半年,圍繞該劇引發了諸多探討,有人讚賞科技拓展了戲劇舞&的邊界,有人擔憂科技會吞噬戲劇的現場性。對此話題,慕峰有什麼看法,記者進行了採訪。
從莎士比亞悲劇到敦煌傳奇
3年前,慕峰開始了戲劇數字化的探索,他選擇的是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麥克白》。在呈現上,《麥克白》摒棄了傳統的實體舞&,通過數字場景和電影蒙太奇手法重構戲劇表演的時空結構。劇中高懸的手、猩紅的球、王座與雕像的碎片等宏大又帶有奇幻色彩的舞&場景,均由XR虛擬製作技術完成。拍攝中,演員在佈滿XR環幕網格線的舞&上表演,動態追蹤系統能短時間內獲取演員的位置,並實時渲染輸出與演員表演相融合的畫面。
作為我國首部XR數字戲劇,《麥克白》顛覆的不僅是傳統實體舞&,更是傳統戲劇創作的空間維度和建構理念。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打破了物理空間限制,演員能夠在虛擬場景中自由表演,將觀眾帶入一個沉浸式的虛擬世界。這種創新不僅提升了創作的自由度,還減少了後期製作的時間和成本。
當業界還在討論《麥克白》的顛覆性意義時,慕峰已經把創作視角從遙遠的西方轉向了神秘的敦煌。
“人性慾望的永恒困境和對因果輪迴的終極追問,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和敦煌壁畫的精神圖景中形成了奇妙共振。”慕峰説,在XR技術構築的超現實舞&空間上,《麥克白》中象徵人性慾望的巨大女巫雕像與《敦煌·九色鹿王》中代表人間美好的曼陀羅光輪在數字世界相互映照,詮釋了科技在不同文明敘事中的多元呈現。
當九色鹿長出數字翅膀
觀眾在看《敦煌·九色鹿王》時會發現,劇中的綠洲、皇宮、集市、大漠等場景立體感非常強,尤其是皇宮大殿,營造出極強的縱深感。這些場景均由數字化技術實現,但看上去非常自然。
考慮到九色鹿“人、鹿、神”三位一體的特質,在角色造型上,創作團隊巧妙融入中國戲曲元素,設計出形似戲曲臉譜的鹿形面具,並對戲曲服裝中的靠旗進行解構,通過XR技術呈現了將巨大的數字鹿角背負在演員身後。借助實時動作捕捉與XR空間坐標映射,演員走動時,數字鹿角隨之移動,且與演員身體精準同步。
為凸顯九色鹿的神性,創作團隊還開發了基於流體動力學的數字光環系統,宛如流沙般的光環在九色鹿身後飄動,借由算法重新詮釋了敦煌吳帶當風的線條美學與傳統藝術的氣韻生動。在數字賦能下,虛實交融、神秘夢幻的九色鹿形象呼之欲出。
“數字不僅是解構傳統戲劇敘事的鑰匙,更是激活文化基因、為傳統戲劇注入新生命的重要力量。”慕峰説,傳統文化不僅是博物館裏的靜態標本,也是流動在戲劇角色血脈中的文化DNA。當麥克白的權欲借助XR科技瞬間間離,當九色鹿長出數字翅膀,人們所見到的不僅是科技奇觀,更是傳統文化在數字維度上的一次重生與綻放。
戲劇數字化是敵是友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的就是戲劇,之後有關戲劇和影像結合的探索從未停止過。面對部分戲劇人“科技吞噬戲劇現場性”的質疑,慕峰覺得,科技的呈現,為戲劇提供了更多表達途徑與方式,是一種賦能。
在數字戲劇《麥克白》的高潮“第四堵墻崩塌”的場景中,當巨大的女巫雕像在血雨中爆裂,舞&突然變化為佈滿攝像機與工作人員的拍攝現場,這種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因數字技術獲得超現實張力。在《敦煌·九色鹿王》中,通過數字科技實現的空間延展與無縫轉場,以及實時動作跟蹤與計算,巨大的數字鹿角與流動的數字光環共同塑造出一個既神奇又新穎的九色鹿形象。
“實踐表明,數字技術絕非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激活與豐富戲劇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慕峰進一步解釋,當劇場穹頂在XR技術的延展下無限拓展,戲劇的現場性並未消解,而是轉化為虛實共生的新型戲劇模式。數字化戲劇不僅保留了傳統戲劇的藝術特質,也為戲劇藝術的多元創作與多維傳播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
如果《麥克白》和《敦煌·九色鹿王》是數字戲劇的1.0版本,在慕峰的構想中,數字戲劇2.0版的探索將實現與觀眾更深層次的實時交互——讓觀眾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成共同創作者。這一創新將進一步拓展戲劇的受眾,激發人們對戲劇本體的全新思考,讓戲劇藝術具有更豐富的可能性。(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