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洋景漂”逐夢&&——千年瓷都景德鎮迎聚“文化候鳥”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08 17:13:37
來源:新華網

變身“洋景漂”逐夢&&——千年瓷都景德鎮迎聚“文化候鳥”

字體: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變身“洋景漂”逐夢&&——千年瓷都景德鎮迎聚“文化候鳥”》。全文如下:

  江西景德鎮,從古至今,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座獨特的城市。儘管地處贛東北山區,但開放與包容始終是這座城市的稟性。16世紀的英國博物館地圖上,中國城市只標有三個,景德鎮就是其中之一。

  以制瓷技藝聞名世界,用陶瓷文化對話世界。如今,豐厚的文化資源、多元的城市氛圍、便利的創業條件,造就“千年瓷都”景德鎮的“核心吸引力”。高峰時全球5000多名陶藝家、設計師、手藝人如“候鳥”棲居於此,共同奔赴詩意遠方。

  “老瓷廠”聚集“洋候鳥”

  手捧剛出窯的瓷盤,45歲的韓國設計師樸珠希展示自己運用絞胎技藝設計製作的“馬賽克”系列作品。

  薄荷綠、羅蘭紫、啞光白……瓷盤上豐富的色彩,來源於景德鎮的美景,勾起樸珠希兒時在山間生活的記憶。

  “我記憶中的田野,四季色彩分明,所以在創作時,我融入多種顏色,希望呈現大自然的色彩變化。”樸珠希説,景德鎮給了她靈感,也為生活增添色彩。

  2008年自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樸珠希在北京、杭州等地從事城市規劃工作,幾乎和陶瓷沒有交集。兩年前,初到景德鎮,她就被這座城市悠久的制瓷歷史、濃厚的藝術氛圍深深吸引。

  最能代表景德鎮新氣質的“網紅”地標——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是由原國營宇宙瓷廠舊址改造而來,22棟老廠房被全部保留,通過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環境營造,不僅留住老瓷廠的“魂”,還打造了年輕人的造夢舞&。

  2015年起,陶溪川文創街區每年推出為期三個月的“候鳥計劃”,向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機構發邀請函,請它們推薦藝術家,吃住行創作全免費,唯一要求是留下三分之一的作品。

  兩年前,當樸珠希來到陶溪川時,“候鳥計劃”不再只邀請陶藝家,還向不同職業的人群張開懷抱:來自法國的繪畫師莫琳,以陶片為畫筆繪就斑駁的植物剪影;來自美國的工程師邁克爾,用3D陶瓷打印技術融合青花紋飾;來自波蘭的設計師卡莎,用陶瓷雕塑勾勒出城市輪廓……陶瓷成為“洋候鳥”共同的語言。

  如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候鳥”,因文化相遇,以熱忱而聚。

  “每逢春暖花開、秋高氣爽,大家就像候鳥一樣,從本國‘飛’來景德鎮,共赴世界陶瓷愛好者的盛會!”樸珠希説。

  瓷文化是“洋候鳥”初識這座城的“面子”,也是吸引他們扎根這座城的“裏子”。近十年來,已有3600多名藝術家來到陶溪川國際工作室駐場創作。

  “90後”馬來西亞小夥吳鎮熙,已在景德鎮度過九年時光。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後,他就職於陶溪川國際工作室,負責“候鳥計劃”的運營。吳鎮熙説,這座城市從陶瓷創作到吃穿住行,對國際藝術家都很友善,幾乎沒有障礙。

  “傾囊相授”開放包容

  眼下,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主理人李文英難得清閒。

  1998年,李文英“漂”到景德鎮。兄長李見深從海外留學歸來,在景德鎮三寶村買下四間農舍,改造成陶藝工作室,並邀請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陶藝家前來交流。自那時起,李文英就負責打理工作室,接待國際陶藝家。截至目前,三寶國際陶藝村累計接待10萬人次國際藝術家和游客。

  隨着景德鎮日益“出圈”,三寶村所在的狹長山谷裏,“冒”出了上百間國內外藝術家的陶瓷工作室。不少了解景德鎮的國際陶藝家在這個城市安家置業。

  不久前,西班牙青年陶藝家喬曼,創作出一款名為“觀注”的茶壺,在江蘇宜興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壺藝大賽上獲得優秀獎。

  壺嘴彎曲上揚,壺身圓潤飽滿,側開的進水口設計,婀娜的把手款式……素坯上勾勒出青花紋飾,將加泰羅尼亞的水壺造型與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融為一體。

  

  2024年10月17日,西班牙陶藝家喬曼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向游客介紹自己的陶瓷作品。(隋尚君 攝)

  三年前,喬曼不再滿足於每年暑期到景德鎮短住。他來到景德鎮浮梁縣湘湖鎮開辦自己的工作室。“陶藝是把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我的出行半徑靠步行就夠了。”喬曼&&,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兩萬元一年的租金讓他沒有“租房焦慮”,而且出門就能買到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剛開始,喬曼曾擔心語言不通、環境陌生、無法融入當地。喬曼沒想到,從制模到手繪再到燒制,景德鎮的老師傅們都傾囊相授,“景德鎮陶瓷工匠講究分工協作,最可貴的是每道工序都向外來者開放。只要有創意,不愁沒人幫你實現”。

  如今,距離市中心近20公里的湘湖鎮,聚集了來自意大利、埃及和俄羅斯的雕塑家、史學家。鎮上開設了陶藝材料店、模具店、公共窯,就連墻壁和電線桿也成了佈告欄,貼滿“招畫工”“招坯工”“招捏塑工”等中英雙語廣告。

  年逾八旬的日本陶藝師安田猛曾在景德鎮生活了14年。他在日本和英國生活工作多年,見證世界陶瓷業超過半個世紀的迭代。“景德鎮是一個奇觀,源於古老,但能適應新環境,在更高維度、更國際化的層面,前景將更加廣闊。”安田猛説。

   對話世界續寫“瓷緣”

  11月底,法國盧瓦雷省日安市市長卡馬爾來到景德鎮,簽署兩地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書。

  “日安是法國陶器之都,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瓷都。雖相距遙遠,但兩地都具有濃厚的陶瓷文化藝術特色,因陶瓷相遇,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卡馬爾説。

  千百年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瓷器,為東西方貿易往來與文明互鑒搭建起堅固橋梁。

  如今,不到160萬人口的景德鎮,已經與41個城市正式或意向締結友城;依託“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和“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等&&,景德鎮與72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建立友好關係……而往返於本國城市與景德鎮之間的“文化候鳥”,成為文明互鑒的使者。

  土耳其陶藝家愛可忘不了15年前,初到景德鎮時見到的情景。

  “凌晨4點,我看到一個路人抱着一個青花瓶,另一個人拉着一車瓷器坯料,走一會兒就能看到整條街的瓷器店舖……”愛可回憶道,“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是滿滿當當的瓷器,幾乎每個人都在做與瓷器有關的事。”

  愛可從小跟着家人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宮看展覽,發現歷史上通過絲綢之路運達土耳其的青花瓷下方有“景德鎮”底款,從此對這座東方小城充滿嚮往。

  正是得益於絲綢之路,波斯地區的礦物質鈷料蘇麻離青和中國的瓷器相結合,才有了驚艷世界的青花瓷。

  蘇麻離青開啟的文化交融故事,今天仍在延續。

  愛可在土耳其讀大學時主修陶瓷藝術專業,當時班上11名同學,唯有愛可一路向東來到中國。在他看來,陶瓷源頭在東方,他決定來中國把這片“空白”補上。

  愛可來到景德鎮攻讀陶瓷專業研究生,畢業後開辦工作室,在此後的十多年裏每年大部分時間住在景德鎮。“回頭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很慶幸有勇氣邁出這一步。”

  在愛可等各界人士努力下,景德鎮與土耳其瓷器重鎮伊茲尼克成為友好城市,他希望繼續以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土兩國文化和貿易合作。

  “不管做什麼,先要做朋友,這是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一帶一路’亙古不變的規律。”愛可説。

  “千山萬水阻隔不了相識與相交的腳步,期待兩年後相聚‘千年瓷都’景德鎮……”2024年秋,在葡萄牙卡爾達什-達賴尼亞市,第5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國際陶藝大會閉幕式上,景德鎮接過兩年後的大會主辦權。

  “IAC國際陶藝大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但在景德鎮,每天都是交流的盛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榮譽主席托比恩説。

  對話世界,續寫“瓷緣”。景德鎮與世界各地共同演奏的文化交融“協作曲”仍在繼續。(記者 黃浩然 朱雨諾)■

【糾錯】 【責任編輯: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