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巴彥岱,撫觸王蒙先生的未了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13:06:40
來源:中國文化報

走進巴彥岱,撫觸王蒙先生的未了情

字體:

  新疆伊犁的巴彥岱鎮,是作家王蒙心中的“故鄉”。自1971年返城至今,他曾7次回到這裡采風和講學。近年來,依託文旅融合的推動,一個以文學體驗為特色的“小鎮”正在這裡悄然成形。

  近日,王蒙先生通過微信看到記者拍攝的照片與採訪手記後,動情地&&:“巴彥岱的每一縷炊煙、每一句鄉音,都牽動着我未了的情誼。我希望巴彥岱的風景,不只在書中留存,更能融入鄉親們的日常,長久地溫暖更多人的心靈。”

  一段跨越六十年的深情

  金秋季節,記者走進巴彥岱。

  土屋前綠藤纏繞,木架下卡力大叔掀開門簾,手捧熱氣蒸騰的大碗。“來,就像當年招待老王一樣,咱們泡馕吃!”粗陶碗中奶茶醇厚乳白,他掰開芝麻馕浸入碗中,“老王當年最愛這一口。”

  “王蒙老師常把回巴彥岱説成是‘故鄉行’。”伊犁州原文廣局副局長高龍海指着院中一把舊坎土曼説道,“這把農具是他1965年初到巴彥岱時使用過的,上面的磨損記錄着那段歲月。”

  2013年,在高龍海等人的具體推動下,王蒙書屋在巴彥岱鎮落成。“建書屋時,鄉親們比自家蓋房還熱心。”高龍海回憶道。

  領記者走進王蒙書屋的過程中,高龍海細説着王蒙先生的幾次“回鄉”:“1981年第一次回來時,他説‘我終於回家了’;其後他又幾次回來,其間他説的‘新疆人民對我恩重如山’廣為傳播;2013年王蒙書屋落成時,他回來了,在演講時動情地説‘我熱愛伊犁這片土地’;2021年回來時,他説‘時間太短了,真想和巴彥岱的老朋友們多聊聊’。”

  王蒙書屋中,巴彥岱鎮中心小學的兩名學生蘇麗婭、法衣扎與王蒙先生書信往來的內容,尤為引人注目。

  蘇麗婭在信中寫道:“我有幸成為王蒙書屋的小小講解員。”“王蒙爺爺,我多想見見您,聽您親口講一講在巴彥岱的故鄉事,為您唱一首您最喜歡的《黑黑的眼睛》。相信您也同樣無比懷念二大隊這片沃土吧!歡迎您回巴彥岱,歡迎您來我家做客,二大隊的麥子已成熟,葡萄架下的炕桌上的奶茶依舊飄香。”

  法衣紮在信中説,村中的卡熱木老人“至今珍藏着您的照片,給我們每翻開一張照片,他都能感慨好久”。

  王蒙先生回信説:“看了你們的來信,使我回想起了在巴彥岱學習、生活的那段難忘的歲月,仿佛又回到了巴彥岱一樣。”“我很懷念巴彥岱的父老鄉親,如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到巴彥岱走一走、看一看。”他還叮囑孩子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以更多的英雄模範人物為榜樣,刻苦學習、樹立理想、增長本領,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王蒙書屋,記者遇見了多名通過互聯網神交已久的朋友。伊犁州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惜妍告訴記者:“王蒙先生在文學世界中為新疆樹立了一座豐碑。《在伊犁》《這邊風景》等作品,不僅讓外界認識了真實的新疆,也讓新疆本地人通過文學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文學IP:從文本走進生活

  王蒙先生曾説:“新疆是個好地方,伊犁是好地方中的好地方。”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推介伊犁的亮眼名片。

  清晨的巴彥岱,從伊犁河上吹來的風將高高的白楊樹染上一層金黃。漫步巴彥岱的街巷,葡萄架的綠影映在土黃色的院墻上,哈薩克族大媽端着熱騰騰的奶茶走過,熱情地遞來一塊奶疙瘩——這片“好地方中的好地方”,洋溢着樸實而溫暖的生活氣息。

  “我們正着力打造‘文學小鎮’。”巴彥岱鎮副鎮長陳晨曦指着沿街的店舖介紹,“在州、市有關部門和江蘇援伊·南京工作組的支持下,我們深入挖掘王蒙作品元素,將書中的場景轉化為實景體驗點。”如今,以王蒙作品為主題的餐廳、民宿、酒店等已隨處可見。

  伊犁當地文旅等部門將該項目列入重點發展計劃,南京援疆工作組將其列為重點援疆項目,明確發展王蒙主題文化鄉村旅游的方向及前景,積極培育民宿、餐飲等多元業態,推動農文旅融合,促進村民增收。

  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南京援疆工作組協調資金修繕提升了王蒙書屋等文化地標,打造王蒙書苑,改造特色街巷,將文學元素融入實體空間,並&&中國出版集團等單位捐贈圖書,使書屋藏書超過兩萬冊。

  王蒙IP對巴彥岱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據了解,文化街商戶從3年前的6家增至27家,旅游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文化街直接創造就業崗位120多個,並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巴彥岱鎮黨委書記侯乾國在接受採訪時説:“文化是巴彥岱發展的魂。我們不僅要讓游客看到王蒙先生筆下的風景,更要讓他們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度。”

  文學小鎮,如何進一步“活”起來

  研究探討巴彥岱如何真正成為富於魅力的文學小鎮,成為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在文化街的一角,記者與一位在這裡開展研學考察的學者有過一席對話。

  “您覺得巴彥岱做文學‘小鎮’,底氣何在?”記者問道。

  學者眼中閃着光:“其一,是它天生帶‘文氣’。包括巴彥岱在內的伊犁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之地,更是一方滋養文學的沃土。有眾多名家曾在此汲取靈感,創作名篇。”

  “其二,這裡是一座‘活着的民俗博物館’,民風淳樸暖心。”

  “其三,王蒙先生的作品,以及他與這片土地的深情,為巴彥岱注入了獨一無二的文學靈魂,這是別處難以複製的精神財富。”

  接着,他話鋒輕轉:“但若想讓小鎮‘活’得更鮮亮,還需幾縷新風。比如,請來懂文學又懂策劃的人,把書中場景變成能走進的戲劇、能觸摸的故事;再比如,用短視頻讓王蒙先生筆下的巴彥岱走出國門,吸引國際游客來此讀一段中國故事;再有,我還希望王蒙書屋能逐步豐富為新疆文學專題館,並邀請更多作家來此駐鎮寫作,讓這片土地持續生長出新的故事。”

  夕陽映照下的伊犁河泛着金光。王蒙書屋前,蘇麗婭、法衣扎與同學們輕聲朗讀着《這邊風景》的片段。遠處,文化街的燈光漸次亮起,人群的笑語隨炊煙嫋嫋升騰。

  “王蒙先生留給巴彥岱的,不僅是文學珍品,更是一座情感的橋梁。”張惜妍説,“他用文字留存了一個時代的記憶,而我們今天要做的,是讓記憶鮮活起來,連接起各民族的心。”

  侯乾國&&,近日,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我們期待更多文學、藝術與旅游領域的專業人士來到巴彥岱,幫助我們將書中的世界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現實,讓更多人走進這片土地,發現其中的美好與希望。(記者 陳新華)

【糾錯】 【責任編輯:雷曼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