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 探館中國”走進內蒙古 解碼文化傳承新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18:02:55
來源:新華網

“數智賦能 探館中國”走進內蒙古 解碼文化傳承新活力

字體:

  當文博事業與數字技術深度交融,科技的力量便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門,讓深藏於博物館的文物、散落於廣袤大地的遺産、鐫刻在古籍裏的文字,都鮮活靈動起來,走進千家萬戶。那麼,如何借助數字化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游客建立更緊密的連接呢?我們在內蒙古尋得答案。

  內蒙古,這片兼具文化多元性、民族融合性與生態豐富性的土地,成為了探索的絕佳舞&。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國際在線、內蒙古互聯網中心共同承辦的“數智賦能 探館中國”活動,走進祖國北疆。行進式學習團深入走訪了內蒙古博物院、包頭博物館等當地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博物館,一同探尋數智賦能文博事業發展的深遠影響。

  破界·重構:數智技術重塑博物館時空邊界

  當虛擬展廳的穹頂籠罩真實空間,當AI導覽的聲波穿透千年壁畫,數據打破了時空限制,讓璀璨文明之光照進每個角落,真正實現國際共享、普惠人心,歷史不再遙遠,文明變得可觸可感。

  作為展示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內蒙古博物院一直緊隨時代步伐,致力於科技應用、智能建設,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國家一級博物館,並榮獲2024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榮譽稱號。行進式學習團首站走進了內蒙古博物院,該院在新館建設中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新館面積達17萬平米,是全國乃至全球單體面積第二大的博物館,新館自6月20日開館以來,三個月參觀人數已超過182萬人。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雲游內博”小程序。新華網發

  在信息化改造過程中,內蒙古博物院進行智慧服務體系建設涵蓋服務、管理、保護、宣傳四大板塊,包括18套應用系統、十類配套設施和五項數字內容的製作,形成有機協同的數字化體系。前端,以雲游內博小程序、智慧導覽等形式提升參觀體驗;中&,通過全&全網預約、客流監測、一雲多屏系統等增強管理效能;後&,依據文博物聯數據系統、智能數據中心、AI智能助手等為運營服務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智慧顯示屏。新華網 李世純 攝

  在智慧服務方面,內蒙古博物院不斷提升公共體驗的便捷度和舒適度。進入場館後,每個展廳門口都有豎屏,顯示場館實時觀眾量。當展廳人員達到承載量80%時,屏幕上會顯示,建議大家去其他展廳參觀。若想看某個文物,可以直接點擊屏幕上的路徑。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文物3D全息影像體驗。新華網 李世純 攝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內蒙古博物院在智慧保護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實施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完善文物保護環境監測系統;二是建設文物3D全息影像沉浸體驗;三是多元數字成果展示,開發數字化原創産品;四是建設新館數字化展廳。

圖為包頭博物館岩畫《人面像》。新華網 李世純 攝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另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包頭博物館也在數字化轉型的智慧保護過程中作出很多嘗試。在“史話石説——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展廳的展示中,我們不難發現,岩畫若長期暴露於野外環境,極易遭受風雨侵蝕。而採用數字化保護技術,相較於傳統保護方式,能夠實現對岩畫更為精細的保存。包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對石板路進行考察時,巧妙運用了無人機與手持測量儀等先進設備,極大地提升了考察的精確度和效率。

圖為包鋼科技商務交流中心,白雲鄂博礦床發現的新礦物福元鈮礦全息投影。新華網 李世純 攝

  提及內蒙古,工業發展無疑是其中極為關鍵的一環。包鋼是我國産能最大的鋼軌生産基地,具備210萬噸年生産能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包鋼所構建的完備産業體系以及持續推進的創新發展模式,為大眾深入了解內蒙古的工業文化乃至整體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徑。包鋼科技商務交流中心是2024年包鋼成立70 周年之際建設並開館的一座集展陳會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場館,其中展陳功能區由序廳、齊心協力建包鋼、新質包鋼未來無限等7部分組成。通過講解員的詳細介紹,結合裸眼3D、全息投影、數字壁畫等技術,可深入了解包鋼7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

  活化·傳承:數字技術讓文物“開口説話”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物宛如沉默的見證者,靜靜佇立,承載着往昔的記憶與故事。當厚重的歷史遇見前沿科技,當珍貴的館藏插上數字翅膀,文化傳承與創新便擁有無限可能。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文物知識圖譜”墻。新華網 李世純 攝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一層大廳左手邊的“文物知識圖譜”墻便可作為游客了解博物館的入口,通過觸摸屏互動展示重點文物信息,系統以三維模型和高清圖片形式呈現文物,游客可放大查看細節圖案,了解文物間的邏輯關係網絡,還可以掃描二維碼,導航至實體展品位置。

圖為包頭博物館“文物數字魔墻”。新華網 李世純 攝

  包頭博物館的“文物數字魔墻”是一面數字觸摸墻,上面滾動播放館藏的一些精美文物,通過手指觸摸可以放大,查看介紹,並且可以轉動查看三維模型,在觸摸中,文物可以突破玻璃展櫃的限制,完整展現在面前。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VR體驗空間“宇宙猜想”。新華網 李世純 攝

  若想以更為立體、鮮活的方式感受博物館文物帶來的獨特魅力,不妨踏入內蒙古博物院的VR體驗空間——“宇宙猜想”。這裡的主題豐富多元,如遠古恐龍主題、航天系列主題等。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的恐龍化石標本,其中,中國體型最大的猛犸象化石與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均出土自內蒙古地區。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深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每日吸引着眾多游客前來體驗。

  交互·共生:游客與文化的“雙向奔赴”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當下,當沉浸體驗激活歷史記憶,一場游客與文化的“雙向奔赴”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在交互中感知,在共生中傳承,每一次指尖的觸碰、每一步足跡的停留,都在書寫着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智慧館員“巴特爾”和“高娃”在進行舞蹈展示。新華網 李世純 攝

  走進內蒙古博物院,迎接游客的不僅有“巴特爾”和“高娃”兩位智慧館員,還有AI講解員“鴻格爾”。前者會與游客打招呼、握手、結合內蒙古文化與文博內容進行舞蹈展示,後者則像一個“百科全書”,滿足游客對博物館的深度探索。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數字文物互動”墻,已切換至“兒童模式”。新華網 李世純 攝

  與內蒙古博物院中“文物知識圖譜”墻遙相呼應的,是另一側的“數字文物互動”墻。不同於前者側重於文物信息的靜態展示,這面墻特別注重與青少年群體的互動體驗。例如,只需輕觸“兒童模式”,文物展示的高度便會自動調整,更加貼近青少年的視線;再如,點擊“游戲面板”,即可進入趣味互動小游戲環節,這種設計充分考慮了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特點,讓教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悄然進行。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呼麥體驗(左圖)與樂器體驗(右圖)。新華網 李世純 攝

  內蒙古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截至2025年3月,內蒙古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8項106處。在內蒙古博物院,《英雄史詩》展覽依託數字化技術,讓游客感受到一種來自草原深處的神秘之聲——蒙古族呼麥。通過數字化技術,游客可以拿起“傳聲筒”,感受這種獨特的音樂。比起單純的文字介紹,身臨其境的感受與展覽相結合,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內蒙古的民俗。

圖為內蒙古博物院N探空間“靈感創作區”的黑白填涂活動,游客可將填涂後的作品掃描(上圖),“映”到北疆圖軸上(下圖)。新華網 李世純 攝

  內蒙古博物院的N探空間作為代表性探索式教育空間,游客可以在這裡探索歷史、感知文物。在“國寶奇遇”單元,展示了內蒙古博物院國寶文物的精美複製品,供特殊人群如盲人和聽障者觸摸感知。在“歡樂那達慕”,游客可親手拉動和彈奏馬頭琴和蒙古箏,也可以射箭,體驗內蒙古傳統美育。“靈感創作區”提供黑白填涂活動,充滿個人特色的填涂後的作品,通過機器掃描,便可將作品“映”到北疆圖軸上。

  博物館的數智化轉型,既是技術驅動的文化創新,也是文化賦能的技術升級。從“雲展覽”到“元宇宙”,從“文物煥活”到“游客交互”,數智技術正以“硬科技”賦能“軟表達”,讓千年文明煥發新生。未來,隨着AI、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化應用,博物館將進一步突破物理邊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樞紐”。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