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永續傳承: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全球合作-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9 11:33:43
來源:新華社

讓文明永續傳承: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全球合作

字體:

  9月17日,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三維建模技術助力中外聯合考古、數字博物館實現全球觀眾線上看展……隨着數字技術不斷進步,越來越多國家尋求通過更完善的合作機制,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

  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17日在陜西省西安市開幕,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及9個國際組織的約800名嘉賓參會。論壇舉辦期間,中國、德國、美國、意大利、肯尼亞等國的近百個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項目進行了展示。

  “自然災害、人為損毀和不合理的商業運作讓文化遺産的風貌和內涵受到原真性的挑戰,數據壁壘、標準缺失、跨域協作等技術瓶頸,制約着全球文化遺産數字化進程。”世界互聯網大會副理事長弗朗西斯·高銳説,“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企業以及公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也需要推動數字化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廣泛應用。”

  高精度掃描、數字孿生讓文物實現數字化存檔和永久保存,衛星遙感、無人機裝備不斷完善文化遺産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AI、VR等技術讓公眾突破時空限制,可以沉浸式走進歷史場景、對話古代文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説,數字技術正在從根本上重塑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方式,改變了文化遺産的傳播和體驗方式。


  9月17日,與會嘉賓在論壇的文化遺産數字化精品項目展上體驗敦煌研究院《尋境敦煌》項目。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探索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融合路徑,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北京大學圖像學實驗室與埃及等國合作組建“世界古代文明圖像數據庫”、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與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等機構共同開發“數字洛陽”項目、中國和肯尼亞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將三維建模等技術融入考古全流程,以實現遺址與遺物的精準記錄、數字化存檔及跨區域合作共享。越來越廣泛的國家間合作推動着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持續走向深入。

  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産分佈廣泛,但各國數字化標準不一,跨國協作存在語言、政策和技術壁壘,資源整合難度大。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發起的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以虛擬博物館的方式,滿足公眾對互動性、沉浸式體驗的需求。目前已有18個國家的44家文博機構參與合作,收錄高清數字化文物5000多件。

  “我們以雲端策展、虛擬展廳、標準化數字資源共享等方式進行國際數字技術與數字資源合作。”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張成名説,“這不僅促進了絲路文化的傳播,也為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全球數字化合作建立了標準化&&。”

  在17日舉行的論壇上,多位國內外專家認為,應持續加強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積極探尋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保護的方法路徑,讓更多文化遺産得到妥善保護、獲得數字新生。

  斯裏蘭卡國家博物館館長薩努賈認為,文化遺産屬於全人類,我們的保護行動也必須是全球的,需要建立更多知識技術共享的合作&&,“守護文化遺産不僅是守護器物,更是在守護人類的記憶、認同與智慧”。(新華社記者楊一苗、張思潔)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